当前位置:首页 > 印象仁和 > 人文
人文
来源:仁和区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4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人文概述】 仁和区,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是川滇交界的重要枢纽。这里不仅是攀枝花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要冲之地,也是“洪武开滇”“抗战生命线”穿梭之地、“三线”建设发端之地。
仁和区境内生活有3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9.20%,其中世居民族7个:
1.彝族
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仁和区彝族人口有4.44万人,彝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6.71%,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7.05%,是我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大龙潭彝族乡、啊喇彝族乡、平地镇、金江镇、福田镇。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不一致,彝族形成了很多支系,自称和他称十分复杂,各地的支系有很大的差别。1958年楚雄州民族工作部门对各地称谓的语言、地域、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研究后,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40多种称谓归并为13个“支系”,统称彝族。仁和区分布有“理泼”“格苏泼”“纳苏”“耶罗”“衣卢”5个支系。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普遍、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
2.汉族
汉族是仁和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仁和区汉族人口有21.4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0.80%。仁和区内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汉语中的西南方言系统,由于历史上的民族前夕融合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方言中保留中原的近古音较多,中原汉语的词汇也比较多,也含有少数民族的借词。汉族的形成及其对西南夷地区迁徙汉族是由我国古代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春节为汉族最隆重的节日。
3.傣族
傣族是仁和区人口较多的世居少数民族,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有181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68%,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3.57%,主要分布在太平乡、啊喇乡。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元代就有部分傣族迁居米易,明洪武年间,傣族先民随明军队前来讨伐叛党,后受朝廷赐封成为米易土千户,所带兵丁三千余人“改兵为民”,就此在攀枝花市居住下来。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傣历新年,傣族人互相泼水洗尘除污,被泼到水视为是吉祥祝福。
4.傈僳族
傈僳族是世代居住在仁和区的少数民族,傈僳族的先民,于8世纪时就居住在金沙江两岸,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仁和区傈僳族人口有180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68%,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3.54%,主要分布于啊喇彝族乡、同德镇、布德镇、务本乡等地。傈僳族源于古代西南氐羌群族部落,傈僳族的节日主要有吆山节,啊喇乡啊喇村傈僳族人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聚集在营盘山脚下唱歌、打跳、吃羊肉、吆山,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5.回族
回族是世代居住于仁和区境内的少数民族,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仁和区回族人口有62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23%,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1.22%,在仁和区14个乡镇均有回族人居住。回族通用汉语与汉字,但也保留着许多阿拉伯语或波斯语的词汇。回族起源于古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和中亚一带,于公元8世纪随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其中一部分留居中国,是回族最早来源。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同时也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爱祖国、爱家乡,崇奉忠孝、仁义、信用、廉耻,也是回族人民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小开斋节”,阿语叫“尔德祖哈”,意为献牲,为教历三月十二日。
6.白族
白族是世代居住于仁和区境内的少数民族,白族是由一个以藏缅文化为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我区的白族人由云南省大姚、武定、禄丰、元谋迁来。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仁和区回族人口有35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3%,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0.69%,主要分布在鱼塘村、向阳村。
7.苗族
苗族是仁和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全区的14个乡镇均有分布,境内只有苗族家庭户,没有形成苗族村落,与汉族、彝族及其他民族杂散居住。苗族的先民自清代以来,逐渐进入云南腹地,并成为我区的世居民族之一,根据仁和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仁和区苗族人口有400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15%,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