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工作

攀枝花市仁和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2018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总结的报告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发布时间:2019-01-14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根据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省动态培训会要求,仁和区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省、市动态管理工作部署,迅速部署,压实责任,强化举措,圆满完成了2018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部署。

为扎实有效开展好2018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仁和区高度重视,切实根据省、市文件要求,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时召集各乡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并要求各乡镇:一是高度重视,遵循贫困是动态的原则,开展好扶贫对象的识别,把握好程序,确保“扶真贫、真扶贫”;二是组织力量,按照新的工作要求,开展好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和信息更新工作,确保不走样,取得实效;三是讲究工作方法,把握时间节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关工作;四是明确职责,把握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及“谁走访、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总原则。会上还对业务进行了培训。

二、加强指导,全面推进。

(一)退出指标完成情况

1.贫困人口退出情况。按照年初工作安排,仁和区计划脱贫546户1713人。根据《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川省2018年贫困退出验收实施方案>的通知》相关要求,仁和区制定并印发了《攀枝花市仁和区2018年贫困退出验收实施方案》,组织区级行业部门组成三个验收工作组,分别由三个副县级领导带队,对有减贫任务的乡镇开展逐户验收。经过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区级相关部门验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退出公示、区政府审核公告等工作程序,仁和区最终验收的543户1666人(年初计划为546户1713人,截至验收时整户死亡3户3人,家庭成员减少80人,家庭成员增加36人,合计净减少47人)均可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同意退出贫困人口序列,并在国扶办系统中完成了贫困户退出标注。

2.贫困村退出情况。2018年10月31日,由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市文广新局带队对我区2018年计划退出的两个贫困村(同德镇双河村和中坝乡大纸房村)进行了验收。通过市级验收,我区2018年拟退出的仁和区同德镇双河村和中坝乡大纸房村2个贫困村均达到或超过“一低五有”(即贫困发生率低于3%,有集体经济收入、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通信网络)退出标准。按要求,我区将验收达标情况在贫困村所在乡镇进行了公示,经公示无异议。

通过今年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验收达标,实现全区所有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摘帽,全面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完成了脱贫退出任务,2019年至2020年将全力巩固提升。

(二)新增贫困人口、返贫人口的识别情况

1.新增和返贫人口情况。按工作要求,重点关注新增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情况,特别是因灾造成房屋损毁达到危房标准的(C、D级)、家庭财产重大损失的;家庭主要成员遭遇重大变故的,通过“回头看”“回头帮”仍未达标的贫困人口以及非贫困户家庭生活困难的人群,凡符合扶贫标准的,要做到“应纳尽纳”。通过各乡镇认真梳理,2018年无新增、返贫人口。

2.贫困人口自然变更。经各乡镇上报汇总后,将自然增加人口与财政、国土房管、工商、公安等部门进行了比对,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全区2018年贫困户家庭人口自然增加187人(其中:新生儿70人,婚入45人,户籍迁入69人,收养2人,失联人口回归1人),贫困户家庭人口自然减少313人(其中:死亡123人,婚出62人,出国定居1人,判刑收监6人,户籍迁出42人,农转非73人,失联6人),整户减少8户。2018年底动态调整后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82户8982人。

3.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识别情况。根据《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扎实开展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摸底调查的72户372人通过“一超六有”核实、比对,无符合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对象。

(三)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录入和信息更新。

1.贫困户基础信息更新。为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由各乡镇从系统打印《贫困户信息对照表》采集已纳入贫困户(含脱贫户、返贫户)2018年发生变化的信息,组织帮扶责任人采取入户核对和镇村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于10月25日完成2590户贫困户基础信息的核实、修正、补充采集。

2.贫困村基础信息更新。从系统打印《贫困村信息对照表》、《自然村信息对照表》采集贫困村和所有自然村发生变化的信息。尤其是增加的“行政村乡村医生数”、驻村工作队增加“队员基本情况”、“签约服务团队”等内容。于10月25日完成10个贫困村和575个自然村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3.2018年脱贫户和退出村脱贫措施采集。组织对543户贫困户采集并填写《2018年脱贫户脱贫措施信息采集表》,对双河村和大纸房村采集并填写《2018年出列贫困村脱贫措施信息采集表》,于10月25日完成所有脱贫措施采集。

4.贫困户地理位置信息采集。组织14个乡镇分村对2582户贫困户入户开展了地理位置信息采集,在时间节点内完成采集,采集率达100%。共存在位置相同问题29条,指导涉及问题数据的6个乡镇进行了原因标注,其中:多次入户仍为同一经纬度7条,易地搬迁住同一处14条,居住在一起8条。同时对10个贫困村村委会地理位置进行了采集,采集率达100%。

5.数据审核、修正、纠错。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完成动态调整和采集工作后,组织完成全部数据录入工作。在录入过程中和录入完成后,仁和区按照国扶子系统主要指标进行审核,共发现问题数据2907条;11月19日市级反馈存在问题数据641条;11月21日至24日省反馈存在问题数据累计513条。通过各乡镇核实,对确属实的情况提供相关印证资料,对存在的问题数据已全部修正到位,确保国扶办系统数据与户内实际相符。

三、全面脱贫,成效明显。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1.组织体系。切实落实“双组长”制工作要求,调整充实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着力构建“区委统筹、政府主导、乡镇主责”责任体系,压实分管区领导联系责任、乡镇主体责任、区级部门帮扶责任,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2.帮扶机制。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帮扶工作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充实“五个一” “三个一”力量,在市、区两级择优选派10支驻村工作队共30名队员驻贫困村开展工作。全面调整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所有贫困户由市、区级部门在编在岗干部进行帮扶,同时制发《入户工作导则》《脱贫攻坚政策简读》等工作指南,确保帮扶工作实效。

3.政策措施。先后出台《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脱贫攻坚“回头看”“回头帮”实施意见等系列办法意见,推动和保障脱贫攻坚工作落实。

(二)持续夯实攻坚基础

1.基础建设。2018年,整合各级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维修、改善提升区乡道路及村道、机耕道102公里;10个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全部达标;生活用电、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等三项达标率为100%;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9户397人,实施贫困户危房重建及改造119户,实施改厨改厕、风貌打造、住房功能完善等项目523户,确保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

2.保障政策。一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库,对1421名贫困家庭在校学生实行全覆盖帮扶。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率硬性要求的同时,全力开展“三免两补”普惠政策落实,设立教育救助扶贫基金500万元,全力做好各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补助、资助等工作。二是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工作,为9108名贫困人口全额代缴参保费用164万元,参保率100%;免收贫困人口一般诊疗费、院内会诊费9982人次,免收费用9.6万元;补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域内住院费用1021人次,贫困人口个人自费比例为6.11%;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累计按规定和程序救助贫困人口742人,发放救助金120.5万元。三是建立低保标准量化调整机制,实现“两线合一”,坚持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继续开展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扶贫,今年实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50人,新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192个,组织365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

3.动态管理。严格按照省脱办系统动态管理要求,深入走访、规范操作,做好贫困人口基本信息、人口增减动态管理工作。

4.感恩教育。组织动员全区帮扶单位、乡镇、村组和帮扶力量,通过农民夜校、村民大会、院坝会等形式,累计召开了近200场感恩教育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增强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逐户做好政策解释、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等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思想认识偏差、政策掌握不准、相互攀比成风等问题,坚定树立“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信念。

(三)稳固长远发展基础

1.坚持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继续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完善贫困村驻村农技员、非贫困村农技巡回服务制度,加快推进芒果、青花椒、高山坚果等长期产业成果转化,全力保证蔬菜、烤烟、庭院养殖等短期产业收入稳定。今年开展农技培训约2万人次,改扩建芒果种植基地32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700亩、开展增施有机肥推广1700亩、发展“稻花鱼”养殖田390亩。

2.坚持推进新型产业布局。立足“阳光”优势,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全面建成贫困村集中式光伏项目9个,目前全部并网发电;继续深化与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海南热作院等院所和行远牧业、攀西阳光等企业的合作,在贫困村流转土地建设试验田,全力推进新作物试验试种和农业科研工作。

3.坚持构建完整产业体系。探索实施“龙头企业+贫困村”“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促集体经济、促农增收,向全区6个贫困村每个村投资100万元,入股农业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每年按不低于8%的比例给贫困村分红,每年为贫困村增加8万元集体经济。

4.坚持完善产业配套工程。建立产业扶持基金500万元,

着力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投资5200万元在3个贫困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着力推进和改善贫困山村的山、水、田、林、路。大力实施产水配套工程,着力优化生产条件,今年在贫困村发展高效节水新增灌溉面积1900亩,新建节水管网工程1900亩,新建蓄水池7口。

(四)促进扶贫成效提升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不断推进脱贫攻坚督察检查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建立问题收集制度,每月定期收集乡镇、部门存在的问题,共性问题集体研究、个性问题逐一销号;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每月召开1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了解工作进度,安排下一步工作。二是强化督查督导。成立由区政协主席牵头,抽调退居二线且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组建3支18人的脱贫攻坚专项督导组,开展工作督导。区纪委监委、区脱贫办分别牵头,将督查检查与工作指导相结合,采取明察暗访多种方式,开展脱贫攻坚全方位的督导,推动形成全区脱贫攻坚综合督导大格局。三是强化问题整改。建立问题清单,将问题整改主体责任落实到乡镇和部门,实行对单销号,明确整改时限,督查整改落实情况,并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重要依据,全面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四是强化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从严管理,制定出台《仁和区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作风建设系列文件,对全区承担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单位明确责任追责方式,严格规定、从严处理。在推进督查工作常态化的同时,主动在市电视台《阳光问廉》电视节目上曝光我区脱贫攻坚相关问题。区纪委监委主动出击,把“探头”伸到每个角落,抓住各级脱贫攻坚工作主要负责人这个“关键少数”,实行“抓书记、书记抓”,倒逼工作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仁和区虽然完成了2018年扶贫对象年度动态管理工作,但在数据质量、脱贫成效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全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定期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进行核查梳理,及时更新扶贫对象信息,对基础信息进行规范化的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的精准。

(二)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抓住关键、补齐短板,扎实做好“回头看、回头帮”,按照“五看五帮五提升”,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统筹力量、资源,政策、资金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彻底打好脱贫攻坚战。

(三)持续抓好感恩奋进教育。激发内生动力,办好讲习所,深入开展“坝坝会”“户户见面”系列活动,深入总结推广致富成功经验,引导群众树立以勤劳致富为荣的正确价值观。强化技术提能,办好“农民夜校”,扎实开展农技培训,全面增强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切实提高贫困群众致富增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