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2017年1-9月经济运行分析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11-15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项目年”各项工作,努力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上聚焦用力,全区经济延续“止滑企稳基础不断夯实,预期指数回升明显”的运行态势,并呈现出增速稳定、结构优化、动能转化的积极变化,巩固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夯实了全年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全区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1-9月,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4.21亿元,增长6.7%,增速较前一季度提升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完成6.5%,较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34亿元,增长19.1%,较前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6亿元,增长11.5%,较前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48亿元,增长16.7%,较前一季度提高9.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1元,增长9.5%,较前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76元,增长8.3%,较前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二)与市下达目标相比“10超1平2欠”。 1-9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建筑业总产值分别超目标进度7.7亿元、6.3亿元、4.9亿元、9.6亿元、0.08亿元;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超目标0.4个、1.5个、0.2个、0.1个、0.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分别低于目标1.9个、4.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与目标(8%)持平。
(三)经济结构持续优化。1-9月,第一产业增加值9.1亿元,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拉动GDP 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速较前一季度提升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1%,拉动GDP 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7.3亿元,增速较前一季度提升个0.3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9%,拉动GDP 增长1.1个百分点。
二、主要运行特点
(一)农村经济总体平稳。1-9月,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8亿元,同比增长3.9%。一是种植业生产情况较好。蔬菜种植面积4900公顷,同比增长3.6%,蔬菜产量26.4万吨,同比增长4.6%。二是畜牧业生产形势趋好。生猪存栏13.30万头,同比下降2.3%,猪出栏12.60万头,与同期持平;禽蛋产量3319吨,下降2.0%;肉内总产量1.20万吨,同比增长0.8%。
(二)工业增速回升。1-9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增速分别低于全省(8.3%)、全市(6.8%)1.8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排名居全市县区第3 位,比上半年排名上升一位。一是总产值增幅扩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95.26亿元,增长17.9%,区属、钢城集团仁和辖区企业、钒钛高新区分别增长13.4%、6%、16.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行业增幅在20%以上,分别增长24.8%、20.5%、20.3%。二是企业效益总体保持平稳。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8 亿,增长6.8%。其中,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利润总额分别上升37.5%、200%和100%。三是产销衔接水平继续回升。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销售产值355.1亿元,产销率为94.9%,比去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速稳中放缓。一是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75亿元,增长22.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8.06亿元,增长96.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7.86亿元,增长106.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6.53亿元,下降4.9%。二是从构成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9.64亿元,增长23.8%,在全部投资中占42.8%;产业投资47.91亿元,增长46.1%,占34.4%;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21.58亿元,增长17.1%,占15.5%;房地产开发投资8.08亿元,下降44.1%,占5.8%;其他投资2.12亿元,下降31.2%,占1.5%。三是从房地产投资看,房地产销售面积达30.44万平方米,增长125.5%,销售额14.29亿元,增长154.8%。
(四)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66亿元,增长11.5%。一是城乡消费协同发展。全区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5.03亿元,增长12.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63亿元,增长8.9%。二是消费类商品增长较快。全区限额以上企业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0.13亿元,增长16.6%;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2.85亿元,增长17.1%;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0.07亿元,增长26.7%;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0.14亿元,增长25.9%;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4.97亿元,增长13.6%。
(五)服务业发展势头向好。一是营利性服务业运行良好。三季度,累计实现营利性服务增加值4.2亿元,增长13.4%。1-8月,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0.41亿元,同比增长37.1%。前三季度新增2家规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既促进了营利性服务的增长,又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非营利性服务业不断扩大。三季度累计实现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8.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22.5%。从财政预算支出中八项支出看,八项支出完成8.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2%,增长24.5%。
(六)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376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市县(区)排名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121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市县(区)排名第1位。
(七)财政金融运行平稳。一是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8亿元,增长16.7%。税收收入2.81亿元,增长7.2%,非税收入2.67亿元,增长28.7%,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分别增长140.8%、20.7%、28.4%、48.0%、59.0%。非税收入中,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比较大,分别增长17.7%、329.2%。二是存款余额稳定增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9.74亿元,增长16.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6.18亿元,增长45.7%。
三、存在问题
(一)工业增长乏力。一是工业企业产能释放依然不够。1-9月,全区2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4个主要行业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产值增长幅度,其产值增速跑不赢价格增速,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提升。二是工业先行指标预期不理想。前3季度,全区工业用电分别增长1.2%、-13.6%、-22.3%,为近两年来最低增速,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评估。三是工业存量支撑乏力,增量后劲不足。存量方面,今年前3季度停产企业形势不容乐观,停产企业数达13 家(较上月减少3家),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的11.0%,其中煤矿停产企业12家(较上月减少2家),占全区煤矿企业的40.0%。增量方面,截至9月我区无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全市“保20争30”贡献较低。
(二)投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一是存量吃紧。截至9月底,仁和区本级(不含花城新区、钒钛园区项目)在库项目332个。其中,有投资余量项目189个,计划总投资余额172.9亿元,有余量项目个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18个,但余额总量减少15.7亿元。二是项目入库申报资料质量总体偏低。部分项目准备仓促,当月立项当月申报,项目入库资料图片内容时间与立项批文时间、中标通知书时间和施工合同在时间上发生矛盾和冲突,不符合项目建设规律。项目核实人现场图片和施工现场图片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不相符。部分入库资料送审时间较晚,存在临阵磨枪,应付了事。部分责任单位负责投资工作的人员更换频繁,工作交接出现脱节。
(三)支撑行业疲软波动影响服务业稳定增长。从前3季度完成情况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潜力不足,拉动缓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创新不足,增势疲软;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季度波动较大,影响服务业稳定增长。
四、工作建议
(一)优化结构促工业。一是抓重点行业、企业,稳增长。全区工业的稳步回升离不开钒钛园区、骨干企业的强力支撑,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煤炭、钒钛(钢铁)、化学等重点行业,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二是抓产能,保增速。强化服务保障,尤其是关注产值下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切实帮助企业扩大生产,释放产能,破解产值与价格难题。三是抓新增企业,强后劲。要对标全年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增规模企业的摸排培育工作,对在前期清查摸底过程中发现拟新增规上企业,加大申报工作力度,确保项目及早、及时入库。四是抓改革,促调优。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五是加强企业指导,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对企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及指导,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基础工作,切实做到相关工业指标间相互衔接、相互匹配,确保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全力以赴稳投资。一是增加有效库容。加大投资要素保障,加强对在建投资项目清理,对符合入库条件的项目及时完善手续尽快申报进入投资统计库,确保应入尽入,应统尽统。二是提振市场信心。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增强经济稳定发展的信号,坚持以“抓项目、抓资金、抓政策”为抓手,做实“康养+产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振房地产市场,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确保投资稳定向好。三是抓好入库项目申报。各固投责任单位、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开工项目入库材料的申报和备案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措施提高新项目入库申报材料质量,要保证工作人员相对稳定,加强业务学习和指导,提升项目入库率。项目立项上尽量避免同一时期出现大批同质性项目备案,杜绝维护、装修、打捆、土地整理等不属于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的项目备案。
(三)激发活力抓三产。一是抓新增企业,强后劲。以年度入库为契机,对照全年目标任务,调动部门积极性,多渠道清查摸底,积极动员企业入库。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引导小微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对达到规模以上的服务业企业给予资金奖励。二是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积极关注规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其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跟踪监测,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三是抓服务业长远规划,继续以阳光康养产业先导区为抓手,加快培育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力,以“康养+”产业为引领,推动现代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以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培育为契机,实现经济动力转换接续、发展提质升级。
(四)群策群力促保障。全区各行业指标都来源于各部门、各乡镇(街办)汇总,因此,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在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最后一个季度,各行业主管部门、各乡镇(街办)不能仅停留在确保目标上,有条件的要多做贡献。最后一个季度只有3次时间节点做数据报送,一定要做好统筹,注意时间节点,避免措手不及或发力不及时。一定要加强汇报研究,争取市级对口部门认可,把成效切实体现在基础指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