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2017年一季度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7-07-1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一季度,全区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39亿元,增长5.3%(增速为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46.52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7.6%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蔬菜水果产销两旺

一季度,全区农业总产值完成1.84亿元,同比增长4.5%,农业增加值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3.9%。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82公顷,同比增长58公顷,增长1.2%,油菜籽播种面积85公顷,与上年持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54万吨,增长2.5%;水果产量3266吨,增长4.4%;肉类总产量4005吨,增长1.5%。“9.19”特大暴雨灾害对仁和区基础设施、耕地等造成较大损失,在区委、区政府抗洪抢险救灾紧急部署下,全区第一时间深入灾害一线救助受灾群众,第一时间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效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同时各乡镇扎实开展有序的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全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工业增速略有放缓

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含钒钛园区),增速排名全市县区第3位,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规上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24.1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销售产值118.1亿元,同比增长8.6%,产销率为95.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销售产值稳定上涨,有力地减少了产品库存,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支柱行业“五升一降六大行业共实现产值103.9亿元,同比增长5.6%,占全区工业产值总量的7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3.7%,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0.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8%,汽车制造业增长1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1%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区1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42亿元,同比增长11.6%;累计实现利润3.50亿元,同比增长28.7%;全区规上企业亏损面19.5%,同比减少9.57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持续增长,住餐批零表现活跃

一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9.8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较去年同期(6.5%)增长1.1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看,一季度占比为17.0%,比去年同期(16.1%)提高0.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22.4%,为历史新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7%,金融业增长6.3%,房地产业增长12.7%,其他服务业增长9.6%

(四)工业投资大幅回升,投资结构持续改善

一季度,区本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考核数据(扣农户投资、成昆铁路项目和花城新区项目)27.88亿元,同比增长12.3%,总量和增速分别在全市县区排名第3位和第2位,增速比全市高11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大幅回升。区本级工业投资完成13.57亿元,同比增长186.0%,超目标进度2.82亿元(全年工业投资目标43亿)。技改投资完成9.55亿元,同比增长93.0%,超目标进度1.05亿元(全年技改目标34亿元)。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全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76亿元,同比增长23.6%,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47.2%,较去年同期提升10.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供应业完成投资2.57亿元,同比增长25.2倍;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1.65亿元,同比增长2.5%

产业投资发展稳定。全区完成产业投资12.04亿元,同比增长4.8%,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33.9%,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3.13亿元,同比增长36.6%;电力生产业完成投资7.7亿元,同比增长46.4%

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明显。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5亿元,下降60.8%;房地产销售面积7.77万平方米,增长47.6%,销售额3.34亿元,增长68.2%

(五)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市场活力持续提升

一季度,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7个百分点,增速居县区第1位。按销售所在地分,城镇增速快于乡村,城镇零售额8.21亿元,增长12.1%;乡村零售额2.04亿元,增长8.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速快于餐饮收入,餐饮收入1.47亿元,增长10.6%,商品零售8.78亿元,增长11.5%。从限上商品类别看,汽车类增长13%,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3.2%,中西药品类增长3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9.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5%

(六)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城乡居民稳步增收

一季度,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8亿元,增长1.03%,占年初预算数的27.19%,超进度2.1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0.67亿元,非税收入1.01亿元。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8.57亿元,比年初增长7.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9.76亿元,比年初下降13.6%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2元,增长8.4%,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和增速都列居全市县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9元,增长9.5%,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总量和增速分别排名全市县区第1位、第2位。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品价格影响空前、企业产值下滑趋势逐月递增、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叠加影响,催发全区工业增加值回落。一是12月、13月,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分别为131.5%131.9%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3%,远低于价格涨幅,说明产值增长仅仅是靠价格单方面拉动,产能未得到有效释放,扣除价格影响,我区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低,价格的攀升并未体现在刺激企业产能释放上。二是2月、3月,全区118家规上企业产值下滑的分别为34家、42家,产值下滑的企业个数呈逐月递增趋势。三是13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1.22%,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3%,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幅比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仅低0.41个百分点。企业普遍反映,原材料、用电、物流、融资等要素成本较高,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持续发展。

(二)钒钛园区生产下滑带来的冲击,影响开门红、“双过半”和全年目标任务的实现。一季度,钒钛园区工业回落,对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GDP等指标造成较大影响。钒钛园区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1%12月、13月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7%-0.1%,一季度拉低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4个百分点,拉低GDP增长2.2个百分点。一季度我区GDP虽在总量上实现了开门红,但增速比全省(8.2%)低2.9个百分点,与全市持平,在全市县区排名第3位,形势不容乐观,给2季度的“双过半”及全年目标任务造成了较大压力。

(三)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吃紧”“后劲不足”与“数据质量要求”“新政严施”并行的双重压力凸显。一方面,在“项目推动年”全区的在库项目总量少,投资量小,存量吃紧,截至3月,区本级在库项目116个,1季度新增入库项目8个、入库计划投资额9.1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1个、投资额减少86.33亿元,要完成全年119亿元目标任务,仅靠库存项目,难以支撑投资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今年国家、省、市开展投资统计数据质量专项整治,力度更大、要求更高,省统计局针对项目入库存在的问题年初多次出台入库新政,强化项目入库管理、项目网报进度管理,加大项目核查力度,防止超进度报数,杜绝虚假项目,纠正不规范行为。在此背景下,对项目申报入库的前置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服务业增加值部分指标的支撑性较为薄弱。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公路运输量下降而回落,其中,道路运输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本行业增速1个百分点;工业服务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工业开采辅助活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增加值增速都比去年同期下降7.1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支撑产业增速回落,行业指标波动性大,进而影响我区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三、工作建议

(一)盯紧目标,加强追赶。2季度,围绕全区GDP 实现120.02亿元、增速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社消零增速11%,城乡两个收入增速8.3%9.8%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双过半,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把任务量分解到“月”、细化到,分秒必争、自我加压、攻坚克难。加强与省级、市级相关部门沟通衔接,力争目前完成比较好的指标保持现有优势,与预期持平指标到6月超过目标,存在差距指标加快追赶,推进各项指标和工作实现双过半

(二)扭降为增,稳定工业经济。一是立足当前工业品价格稳步回升,尤其是煤炭和钛白粉价格强势走高的行业实际,利用二、三季度生产旺季加大生产,充分释放产能。特别针对钒钛园区企业开工不足、生产下滑等情况,加大企业指导力度,协调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问题,推动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满负荷生产,尽力补起一季度的“欠进度”,逐步实现园区扭降为增,缩短与全年工业经济目标的差距。二是加强工业要素保障,加大对区属企业、钒钛园区、钢城集团的服务力度,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做好运输和电力调度等保障工作。三是切实抓好融资协调,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大银政对接力度,及时协调贷款资金,特别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积极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三)力度不减,全力推进项目入库。一是围绕全年投资任务,挖掘在库在建项目投资潜力,充分发挥存量投资作用。二是做好项目建设的前置性要件办理及生产要素保障工作,抓好新申报项目和审核把关、开工入统,整治固定资产投资虚报行为,提高统计质量。三是抓住“五一”节庆、阳光康养等机遇,鼓励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拉动大众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