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统计数据
仁和区2011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1-05-06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统 计 资 料
第七期
攀枝花市仁和区统计局 二O一一年五月五日
仁和区2011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仁和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两个格局转变”总体思路,大力实施“稳煤兴工调结构,城乡统筹促繁荣,文明生态宜人居,平安和谐建小康”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为“十二五”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总体特征是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工业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下滑。一季度,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同比增长36.0%;第三产业增加值5.2亿元,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1.8亿元,同比增长37.6 %,建筑业增加值0.9亿元,同比增长9.7%。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28.5%。
(一)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2011年,全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力度,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努力提高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推进四川特色农产品基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2.5%,农业增加值0.7亿元,同比增长2.5%。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27公顷,同比增长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033公顷,同比增长1.2%。蔬菜播种面积2153公顷,同比增长2.5%。小春粮食产量达14600吨,同比增长7.4%,生猪出栏49649头,同比增长1.6%,期末生猪存栏160377头,同比下降3%,肉类总产量达5306吨,同比增长2.3%。农村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2011年,随着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上涨,我国工业品价格也跟随较快上涨,国内通涨压力加大。我区的原煤、洗精煤、焦炭、钢材等主要工业品价格保持了大幅上涨,激发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一季度全部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2.3亿元,同比增长74.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户,比上年减少33户,完成产值58.2亿元,同比增长102.8%,增加值21.6亿元,同比增长44.2%(可比价)。
1、钒钛产业园区快速增长。1-3月钒钛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3.2亿元,同比增长81.1%,完成增加值8亿元,累计增长46.5%(可比价)。
2、区属工业高速增长。1-3月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120%,完成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42.6%(可比价)。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降。1-3月原煤产量99.7万吨,同比增长32.9%,洗精煤84.3万吨,同比增长45.6%,机焦18.2万吨,同比下降0.8%,铸铁件4.5万吨,同比增长43.6%,铸钢件2.9万吨,同比增长114.3%,铁合金1.6万吨,同比增长44.8%。
(三)投资总量下滑。
2011年由于投资口径发生变化,起报点提高到500万元以上项目,农户农房投资、打捆项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投资不再拿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加之新项目入库困难,很多新开工项目由于手续不全,不能按时入库,导致区属一季度目前没有新投资项目入库,钒钛园区一季度新增项目7个,截止3月全部投资项目个数达64个(区属项目51个,钒钛产业园区项目13个),其中上年接转项目57个(本区项目51个,市钒钛产业园区项目6个),新增项目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9.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1%。其中仁和区本级完成投资12.3亿元,同比增长39.7%(区本级固定资产投资顺利实现开门红),市钒钛园区完成7.5亿元,同比下降34.6%,未能够实现开门红。
一季度,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4亿元,同比下降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35.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4亿元,同比下降52.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亿元,同比下降38.9%。
从投资总体看,今年一季度我区投资完成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1%,投资总规模及增幅略有下滑,主要表现为:
1、基本建设投资稳步增长。今年以来,全区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截至3月底,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7%,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发展。
2、更新改造投资增幅同比有所回落。一季度,全区更新改造投资累计完成3.4亿元,同比下降52.1%,呈现回落的运行态势,主要是去年钒钛产业园区的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大多数已经完工了,今年没有大的更新改造项目启动,导致更新改造投资同比下降幅度加大。
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下滑。今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没有新项目开工,去年的投资项目有的已经完工,有的已经接近尾声,截至 3月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8.9%。
(四)财政、金融平稳运行,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财税收入开局较好。一季度,全区完成本级财政收入2.3亿元,同比下降6.9%,减收0.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4亿元,同比增长5.7%,基金收入累计完成0.9亿元,同比下降22.6%。本级财政支出累计实现2.1亿元,同比增长12.9%,增支0.2亿元。从目前财政收支完成情况看,财政运行基本平稳,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但财政增收压力非常大。
金融运行平稳。3月底,全区各项存款余额60.3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9亿元,同比增长14.7%,各项贷款余额27.2亿元,同比下降4%。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随着我区三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阳光家园居民的不断迁入,上海花园、仁和春天花园和远达南山花园等居民入住率的提高,消费群体进一步增加,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加之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建材下乡等惠民政策,有力地拉动了我区消费市场。1-3月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批发业实现221万元,与去年持平,零售业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11.5%;住宿业实现251万元,同比增长13.7%,餐饮业实现1.1亿元,同比增长23.5%。
(五)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财政实力的增强,增加离退休人员工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89元,同比增长14.4% 。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劳动力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劳动力价格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务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伴随物价的较快上涨,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农民家庭从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业等经营性收入均保持了平稳增长。一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7元,同比增长14.8%。
二、当前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重点项目为主的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一是加大全方位融资力度,多种途径协调银行加强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的贷款支持,引导非金融机构和社会闲散资金投资重点领域的建设项目,按照国家政策指向策划项目和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和资本重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保持企业投资信心。二是有效推进重点项目按工期实施建设,保证新开工项目早开工、续建项目按工期推进、竣工项目按期完成并达产达效,确保提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懈怠,重大装备、高效能源、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化项目不拖延。三是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保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能有序接替实施。建立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策划项目的机制,积极对接国家铁路、公路、水利、民生和重点产业发展项目政策,适时调整项目组成结构,确保重大项目申报审批及时有效。
(二)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有效扩大消费。
一是解决热点消费趋缓问题。加强货源组织和市场秩序监管,确保汽车、家电、通讯等商品市场供应;针对“房产新政”下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制定促进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赁、已上房地产项目按期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等可行措施,防止房地产市场滑向冷冻期。二是大力挖掘“短板”、新兴消费潜力。继续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机补贴,完善农村商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业向农村市场发展,鼓励城市知名贸易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切实扩大农村消费。大力发展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政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积极培育各类会展消费。三是稳定人心促进居民日常消费。加强日常消费品生产和市场供应,建立方便、快捷的商品流通、消费渠道,促进日常消费品市场繁荣和发展。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引导日常消费趋向理性,形成合理消费预期。
(三)有效缓解价格上涨压力。
一是加大农产品生产、供应,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储备基地建设,加大产销衔接力度,确保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发展。二是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强对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积极做好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价格政策的发布以及价格监测预警。三是建立群众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离退休职工、大学生等群体的价格上涨补贴,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力求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价格上涨水平。
(四)加强资源要素供给保持工业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好。
一是有效增加资金供给,采取政府资金补贴、协调银行贷款、发展农村金融、引入民间资金、企业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固定资产投资断档问题,把城乡居民创业、发展民营企业作为促进民间资金进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加强劳动、物资供给,采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引入技术和管理人才,认真解决结构性“民工荒”问题。三是针对原材料、燃料和部分器件、配件等中间产品甚至关键部件短缺、价格上涨等问题,加强商品交易组织和省内相关生产发展,保障供应和降低成本。四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内在活力。五是加强煤电气油运综合协调,完善产供销调度,强化市场监管,努力保证企业正常经营需要。
(五)积极培育和做强经济增长点。
一是决不放松能源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优质煤炭和深加工高效能源产业,力促能源化工等长期已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支撑发展的“增长点”作用。二是加快钒钛产业园区和南山经济循环发展区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充分利用我区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多方合作,提升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吸引建设一批有产业带动效应的项目,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此壮大我区工业经济实力带动我区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报:区委 区政府 区人大 区政协 区纪委 市统计局
送:区属各部门
撰稿:牛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