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加强法治宣传创建“法治仁和”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栏——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第二十三期)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07-03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六、辨法析理明真谛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48、为什么要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和教育,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好好工作、回报社会”。这句话是因交通肇事罪获刑、在2019年被特赦的于某春说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于某春曾参加过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对外作战,符合特赦条件。这次特赦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坚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生动体现。古往今来,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我国历史上有十分丰富的礼法并重、德法合治思想。周公主张“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提出“隆礼重法”。西汉董仲舒提出“阳为德,阴为刑”,主张治国要“大德而小刑”。尽管古人对德与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都主张德法并用,这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治理之道。通观我国古代历史,法治和德治运用得当的时期,大多能出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国外也是这样,凡是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注重法治,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道德引导民心、导民向善,法律规制社会、调整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法是他律,是外在的硬约束;德是自律,是内在的软约束。二者各有侧重、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法律与道德既是实现社会价值的两个层面,也是解决社会争议的两股交织力量。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必须把握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把法律制裁的强制力量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硬性的律令与柔性的规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全社会形成明德守法的良好风尚。在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克服“法律万能”观念和防止道德泛化,也要消除“法律虚无“、“道德虚无”的观念,不能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沼。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法兼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是良法善治的重要基础,对法律具有滋养、支撑作用,能够释放法律的温度和善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只有立法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执法和司法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成为良法善治。要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文明程度。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9、如何推动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2020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第一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选取近年来涉及英烈保护、见义勇为、公序良俗、诚信友善、孝老爱亲等方面广受社会关注的生动案例释法说理。自2015年开始,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发布“十大法律监督案例”,以典型案例引领、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民法治观念养成、道德素养提升。这些都是司法机关以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裁判树立正确行为准则、弘扬良好社会风尚的创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要在道德体系中体现法治要求,努力使道德体系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注重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全社会都讲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环境。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要坚持严格执法,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要坚持公正司法,发挥司法断案惩恶扬善功能。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通过一系列案件审理,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追不追”、“救不救”、“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难题,坚决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做法。其中,针对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正当防卫问题,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界限标准,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争做法治中国好公民,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信仰和崇敬宪法法律;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要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遵法守法。

50、如何理解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中央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革命性重塑历程,这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党掀起了一场激浊扬清、脱胎换骨的伟大自我革命。而今,中央八项规定带来了时代风气的深刻变化,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全社会奉法守规、尊崇法治的氛围日益浓厚。依规治党在深入党心的同时,也推动依法治国越来越深入民心。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方式,其核心要义是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坚持依规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创造性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党理念、治党思维、治党方式上的完善和深化。既有依法治国,又有依规治党,有些人不免产生疑问: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引领和保障,依法治国是依规治党的基础和依托。这种统一的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依规治党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是管党治党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者都奉行规则之治,都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内容,都服从并服务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历史使命、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要发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互补性作用,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虽然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具有内在统一性,但相对而言,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治国必先治党。“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只有坚持依规治党,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才能为全面依法治国确立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才能发挥好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政治优势。只有坚持依规治党,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牢固树立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法治意识,弘扬党章精神和宪法精神,才能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行科学有效的领导,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只有坚持依规治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才能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依法治国才会真正落实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一方面坚持治党必依党规、党规必成体系、立规必重质量、执规必动真格,全方位、立体式发力,推动依规治党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推动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文件,推动解决了依法治国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重要保障。以权力的监督制约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权力制约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细、越扎越密、越扎越牢。同时,不断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不让制度成为“稻草人”。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负责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2年12月至2021年5月,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查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问题、“四风”问题等62.65万起。特别是严肃查处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充分表明在党规党纪面前没有“铁帽子王”,也不存在免罪的“丹书铁券”。党规党纪的严格执行,对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2018年启动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从湖南彻查新晃一中“操场埋尸”案,到云南深挖孙小果案,再到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委原书记、原区长等14 名涉黑“保护伞”被查处,扫黑除恶与“打伞破网”同步推进,一大批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党员领导干部被查处,广大群众拍手称快。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在执行中既分工明确又彼此协调衔接,两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党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依规治党使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更加严明,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制约更加规范有力,从而促进了党员干部对法律的重视和敬畏,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作表率、当模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信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依规治党、依法治国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规可依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的重点是执规必严,使党内法规真正落地。绝大多数落马官员忏悔时都说自己不懂党纪国法。为什么党内这么多高级干部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动摇了,但对党纪国法没有敬畏之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推动依规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以此引领和带动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央八项规定对中国的改变,还在继续。

审核: 仁和区司法局   责任编辑: 仁和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