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头条图片新闻

喜迎党的二十大丨“我”眼中的这十年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2-10-12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日子如歌,美景如画。十年间,一次又一次美丽的蜕变,让日新月异的仁和区不断散发出属于自己的魅力,老旧小区改造,滨河公园、水中央湿地公园景观打造,建成以银泰城、华芝广场、仁和广场等为中心的最具烟火气的消费商圈……党的十八大以来,仁和区不断提高城市水平形象,绘就着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李永忠/摄

  一条大河穿城过

  曾几何时,“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一条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当时仁和区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臭水变清渠”也成了仁和居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永忠/摄

  居住在仁和镇银华社区的毛春莹回忆了这十余年里她眼中仁和的变化。

  仁和镇银华社区居民 毛春莹:“我是2021年过来做生意的,当时住在南山钢材市场周边,这儿以前的天空呀,都是灰的,路旁也没什么树,空气也不好。”

  毛春莹回忆,原来下班后,她总是喜欢和丈夫出门遛遛弯,但当时的滨河公园河道里堆积着大大小小的树枝,还有很多淤泥和烂树叶,散发出的气味让过往的行人不得不捂住口鼻,加快脚步,加之周边缺乏娱乐设施,也没有大型购物商场,大家只得向外“远征”,一窝蜂地到炳草岗去,生活非常不便利。经过这些年,仁和区政府对大河流域进行治理、不断打造城区滨河公园,逐渐有了现在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滨河美景,也让周边居民有了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李永忠/摄

  仁和镇银华社区居民 毛春莹:“现在银泰商城、华芝广场都成了我们的好去处,购物、吃美食、逛夜市,生活丰富多彩,也越过越有滋味了。”

  毛春莹说,仁和的冬天比较暖和,适合老年人居住,现在每年,她都会让父母过来晒晒太阳,享受天伦之乐。

  汽车产业园拔地起

  “我们现在坐的这个位置,以前都是山,为了能留住车管所,大家移山填沟,这才有了现在的汽车产业园,企业的入驻,为村民们提供了岗位,也带来了每年的分红,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每每谈到汽车城的发展,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居民欧祖文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光芒。

  

  李永忠/摄

  欧祖文介绍,2004年,渡口社区村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集资1700万元,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巨龙汽车城,而这也成为了拉响渡口社区新一轮发展的强有力引擎。2008年,渡口社区继续开展土地整理工作,面积达1000余亩,村民自主拆迁、自主安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很多优惠政策。

  多家汽车公司的入驻,也让渡口社区弯腰树村民小组居民都转型当了工人,有的还成为了汽车公司的安保、保洁、修理工,不少人还做起了汽车美容、汽车销售等生意。

  大河中路街道渡口社区居民 欧祖文:“大家生活好起来后,也开始注重环境卫生了,以前周边企业很多,劳保厂、运输公司、动力站……所以卫生状况并不好,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街道上干净整洁,居民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据了解,以前渡口社区居民办理业务只能到前进镇政府,一来一回,让大家感到诸多不便,后来区政府投资,加上居民筹集部分资金,成立了现在的渡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欧祖文说,随着渡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建设,现在基本实现了“一站式”政务服务,居民们都觉得很贴心,很暖心。

  

  零碳村庄“靓”起来

  光伏长廊、太阳能座椅、太阳能垃圾桶……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随着一件件新型光伏产品“亮相”,场地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仁和区首个“攀西零碳示范村”已初具雏形。

  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村委委员 袁荣:“我们仁和区的光热条件非常好,从过去的煤、柴等传统能源,转向现在的电、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是必然的发展结果,现在也更环保、更清洁。”

  

  石磊/摄

  袁荣介绍,零碳村庄项目于今年开工打造,其中光伏长廊、光伏树、光伏座椅最具特色,通过对太阳能源的收集、转化利用,实现照明、充电等功能,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切身体验绿色能源生活场景。

  

  杨永/摄

  混撒拉村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一处,小到机耕道,大到村民住房,十年时间里,混撒拉村逐渐美起来,富起来。

  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村委委员 袁荣:“过去,我们的村民住的都是土房,随着芒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别墅,现在混撒拉村也被誉为“别墅村”。”

  据了解,混撒拉村芒果相比十年前面积变化不大,但产量却连年提升,究其原因,随着各类“黑科技”——监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追溯系统、现代农机具等设施设备的入驻,混撒拉村逐步迈进了智慧农业。以前一家人干不完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完成。

  过去的泥巴路,也进行了道路拓宽、硬化,铺上了沥青,货车能直接开到地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芒果运输的损伤,保障了果子质量。

  

  石磊/摄

  2020年底,混撒拉村建成了全国唯一一个以芒果为主题的“芒果历史展览馆”,83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示了仁和区芒果产业发展历史、标志性人物,以及攀枝花丰富的芒果品种资源等。

  

  李永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