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头条图片新闻

共促民族团结 共筑美好家园|当“石榴红”遇上“民族亲” 铺开大田美丽乡村画卷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0-08-26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近年来,仁和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的局面。今天起,我们开设《共促民族团结 共筑美好家园》专栏,反映仁和区各民族守望相助、互鉴融通、共谋发展、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

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恰如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特色。石榴果成熟后,多室多子,籽粒饱满,且“千子同一”、“千房同膜”、颗颗相抱,正如我国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

这段时间,走进石榴之乡大田镇,村民们在忙着销售软籽石榴。记者在片那立村白泥坡组采访时看到,村民张光耀冒雨采摘石榴回家,他说:“来自深圳的客商订了15件,今天要发货。这些年,在老支书带领下,我们靠种石榴过上了幸福生活。”

李永忠/摄

“我们村民能过上了好日子,全靠发展石榴产业,现在不仅家家住上好房子、买了车子,每年还有许多村民出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原片那立村党支部书记王连会感慨地说。

李永忠/摄

石榴红,民族亲。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大田镇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发展石榴产业。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石榴种植面积达15000多亩,年产1400万公斤,2019年产值达1亿元。全镇农民农业收入的70%来自石榴产业,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0元。

石榴托起村民致富梦

片那立村白泥坡组是个以汉族为主的村落,1974年,彝族小伙王连会从乌喇么村到片那立村成为汉族姑娘的夫婿。1978年,王连会当上了生产队长,那时主要种粮食、蔬菜,解决村民温饱问题都困难。变化从1982年包产到户开始,村民发展生产积极性提高,慢慢地解决了温饱问题。

李永忠/摄

1990年,响应政府调整种植结构号召,王连会抱着尝试的心态种下了少许石榴。当大家都还觉得靠种石榴来养活一家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时,王连会却逐年加大种植面积,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1995年,先富起来的王连会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王连会开始琢磨如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自掏腰包到外地学习石榴种植管理先进技术,并主动当起村里科普工作的“排头兵”,还邀请省、市农业专家到村里手把手向村民传授石榴嫁接、修枝、病虫防治等技术。在王连会的带动下,村民逐渐放弃传统农业,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茁壮成长起来的石榴树。

2008年,已经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王连会发起成立了市联庆石榴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专业合作社载体作用,努力提高石榴生产的科技含量,扩大销售渠道,意欲“做大做强石榴产业,让攀西牌石榴走向全国、走出国门”。2011年,片那立村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650亩,产量280万公斤,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当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670元。

“只卖石榴还不能让村民更加富裕,要用现有的石榴产业谋划更深远的发展。”2012年,在王连会的争取下,片那立村被纳入仁和区重点打造的11个新村示范村,作为旅游产业重点村进行打造。在新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村里的道路、引水沟渠等基础设施,还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引进新品种石榴,给村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李永忠/摄

“通过发展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全村人慢慢地都盖起了楼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我们组家家都有小车,有的还有两三张车。”王连会说,现在,白泥坡组52户250多人,仅石榴产业收入就有700多万元,人平收入达3万多元。有10多户村民为了孩子读书,还在城里买了房。

“这么多年来,作为一名彝族人,能当队长、村主任和村支书,得到村民的认可,全靠为民办事的公心,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好石榴产业。在国家民族政策影响下,彝汉生活差距越来越小。白泥坡像我家一样,由彝汉组成的家庭有10多家。”王连会说,他的两个女婿也是彝族,一家人生活十分幸福。

民族一家亲齐心谋发展

大田镇是汉、彝、傣、白、傈僳5种民族集居之镇,片那立村仅是大田镇6个行政村之一。自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以来,该镇始终坚持以“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工作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民族工作纳入乡镇发展的各个工作环节,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文明和谐乡镇建设。

在创建中,大田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高度重视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提升干部职工和群众的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镇、村、组分层对群众广泛进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风尚。

围绕石榴这一特色主导产业,该镇积极探索石榴产业升级,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引进领先市场的石榴品种,利用农民夜校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果农种植管理水平,种出品优、质好的石榴。以石榴协会为带头人,注册了“攀仁”牌石榴商标,申请了大田石榴地理标志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成立了5家农业专合组织,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通过举办石榴花节、石榴节等节庆活动,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果农得到实惠。

李永忠/摄

近年来,该镇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乡镇”,提升集镇整体面貌形象,目前已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省级技术评估。对少数民族村乌喇么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助推该村村民脱贫增收。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抓住村级建制调整契机,全镇6个村(居)对村规民约做出修改和完善,新增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防火防汛等内容,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作用,有效破除婚嫁丧葬中的陈规陋习,促进“新农村、新风貌”的形成。深入挖掘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建立基层文化站点、广播站点7个,6个村一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并配备相应的图书、文体器材等;先后组建了左脚舞,花灯、广场舞、板凳龙、巾帼文艺队等特色文艺队伍,其中板凳龙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提高。

周乐天/摄

如今,走进大田镇,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创建氛围。全镇上下干劲十足,以创建民族团结示范乡镇活动为契机,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