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头条图片新闻

乡村振兴看仁和|混撒拉村:乡村振兴步伐不停,村民生活幸福不断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0-08-05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这里芒果飘香,

遍山的“摇钱树”,

摇出村民的笑容,

摇鼓村民的腰包;

这里生态宜居,

青瓦白墙住房好,

环境整洁,垃圾分类不马虎。

这里是位于大龙潭乡的混撒拉村,这些向好的画面得益于近些年混撒拉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有效措施,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子”,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2600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25600元,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01

产业兴旺助增收

这段时间,正是芒果丰收的时节,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的村民李地波十分地繁忙,忙着打包、装箱、发货......看到他时,正熟练地把包好的芒果装进快递箱里,还请了几个人在一旁帮忙,李地波打包装货的小屋旁便是他三层高的小洋楼,与以前几十平的小土房比起来,300多平的楼房宽敞明亮。

现在的生活甜甜蜜蜜,以前日子却温饱不定,他回忆说,那时候家里种水稻、玉米,一年收入几千元钱,维持五口人的开支,拮据到小时候读书缴学费、生活费,都要去找亲戚凑钱。

李地波说:“这些年来能修好房子,买上车子,主要还是靠村上芒果产业发展成熟,现在像我们家已经发展了40亩左右的芒果树,已经成林,现在挂果上市,一年收入在二十万左右,相比以前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围绕产业兴旺的要求,大力发展芒果产业,从以前只有两种芒果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多种。不仅丰富了品种种类,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品种进行改良,达到早、中、晚熟的标准,错开上市高峰期,从而稳定价格,并每年免费为芒果种植户开展一至两次芒果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科学种植、管理能力,达到保证混撒拉村芒果品质的目的。

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混撒拉村的芒果品质得到提升、产量得到提高,目前芒果种植面积是一万九千八百亩,2019年产量一万一千吨,产值五千一百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两万五千六百元。发展起来的芒果产业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像李地波家修了小洋楼的村民,都有十多家。

02

生态宜居环境棒

如今的大龙潭乡混撒拉村,一栋栋小洋楼、平整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栽种的鲜花、一个个垃圾分类集中点,让人想不到这里过去土房、泥巴路的情景。村委会门口的宣传栏上展示的这些年来的变化,无不反映出乡村振兴以来发生的改变。

从小在混撒拉村长大的李地凤,可以说是目睹了混撒拉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自家也是人居环境改善的受益者,看着村上逐渐增加的观赏花、绿化和垃圾分类桶等,美化了村子,整洁了环境。

李地凤说:“对于环境来说,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在搞的垃圾分类,垃圾统一回收、统一处理,对于人居环境来说是很好的,还比如说现在农村公路越修越好、越修越宽,对于我们的出行很方便,农村的公厕改造,对于人居环境也是很方便、卫生。”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混撒拉村时刻牢记这一要求,对全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通过厕所革命,对全村旱厕进行排查,改造成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率达100%,并对相对集中的农户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循环利用。村路和农户家门口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桶,让大家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道路两旁增加的观赏花,为农村环境增添色彩,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村庄环境更加清洁、优美、舒适。

03

治理有效乡风好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混撒拉村科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事标准,通过建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对文化传承、民风民俗进行引导,促进了乡风文明,实现村民自治。

混撒拉村是彝汉混居村,彝族占全村的56%,高额的婚嫁礼金是不少人头疼的事情,如今,在村规民约的规定下,通过村两委的引导、教育,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红白喜事上,村民们自觉遵守着不大操大办的规定,基本上都是亲戚好友聚在一起帮帮忙、聊聊天,“红白理事会”的成立,有效纠正了人情债、攀比炫富等不正之风。

2019年,混撒拉村通过不懈努力获得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这是对混撒拉村乡村振兴工作的认可,也是激励不断前进的动力,使其乡村振兴这条路上越走越有信心。今后,混撒拉村打算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让村民们多渠道发展,不仅产业增收、生态宜居,更要实现全村生活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