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仁和动态 > 仁和要闻

攀西芒果产业发源地 崛起了一座“吃阳光饭”的“零碳村”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3-07-3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作为省内首批零碳村庄试点,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和良好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探索出了一条乡村绿色低碳建设发展路径。试点期间,实现了村庄“碳收支”平衡。试点成果被广泛认可并在全国交流推广,为各地“零碳村”建设提供了“仁和经验”。

  

  杨永/摄

  屋顶光伏 晒出阳光财富

  混撒拉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全年日照时长超过2700小时,日照率60%以上,日照资源充足,是一个被阳光眷顾的美丽乡村。

  

  石磊/摄

  村上的第一家民宿——椰香居,也因常年温暖气候,从这片土地拔地而起。“村里芒果成长过程中晒足了太阳,这独特的阳光滋味为村上带来了不少人流量,我们民宿年收入就能达30万元。如今有了光伏的加持,收入翻番不是梦。”民宿负责人纳世国谈起去年10月安装好的太阳能电池板,脸上止不住笑意。

  “民宿餐厅,房间内的照明、空调、冰箱等所有用电,都能靠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自给自足。”纳世国高兴地介绍着“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给民宿带来的变化。

  

  让纳世国惊喜的是,太阳能电池板除了为自家提供电力外,用不完的电还能卖给国家。他算了一笔经济账:楼顶36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平均一个月能产6000余度电,除去固定用电,剩余电量按4角一度卖出,夏天每月可为自己创造1000元左右的收入,冬天能达2000余元,不仅不交电费,还能赚钱。“安装光伏板投入了28万左右,按这样算,预计6—7年就能回本。”

  

  

  除纳世国外,全村还有20余户村民农房均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方式,安装了6000平方米屋顶光伏,不仅能做到冬天隔热保暖,夏天遮荫降温,且蓝色太阳能电池板与屋顶完美融合,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另外,混撒拉村还重点实施“零碳餐吧”“绿色停车场”“光芒之路”等项目,通过屋顶光伏高效生发“绿电”的同时,获得源源不断的“阳光”红利。据悉,项目每年可发电260万度,多余电量并网后每年可为混撒拉村集体经济增收58万元。光伏设施每年可节约居民用电6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50吨。

  碳循环技术赋能 让公园“呼吸”

  漫步混撒拉村“水光公园”,小桥流水间,花木缤纷多彩,两侧步道环绕公园供村民纳凉休憩……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这样如画的景观之下,还隐藏着有关“碳”的秘密。

  

  园内光伏路灯、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一系列光伏设施不仅外形别具创意,且均能通过太阳能转换实现路面照明、手机充电、实时监测等功能,达到年发电量1.4万度,相当于燃烧4.7吨标准煤发电量,减少碳排放11吨。

  

  不止系列光伏设施,在公园的绿化布景上当地也开启了“观光”+“引领绿色旅游新潮流模式”,通过绿色低碳打造,将观光与农事体验相结合,建成占地20亩的百花园和百果园,种植花卉400余种、亚热带优质果树30余种。园区碳汇量每年约3吨。

  

  移步公园湿地片区,在岸边绿植的映衬下,河道显得更加清澈。如何做到水清、景美?混撒拉村在低碳先行布局上可谓妙招连连。该湿地景观经打造升级,通过3个光伏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经生物降解工艺,将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入公园的人工湿地中。再由水中的亲水植物进行生物净化,从而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景观用水。

  在节能减排基础上,公园还利用光伏发电提供动力,将下游水源泵至高处循环使用,活化水体,提升固碳能力,配合公园中12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每天处理量高达8吨。

  

  除生活方式、村居环境的改变,村里的生态循环塔将枯枝败叶等绿化垃圾制成有机肥,实现生物资源有机循环利用。经测算,该生态循环塔年处理垃圾能力超300吨。

  沐浴攀西宜人的阳光,混撒拉村发展成了攀西芒果第一村;如今,混撒拉村再借光发力,把阳光注入“零碳”之旅,成为了全区“零碳村”的“领跑者”,这是一场光的接力,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呼应。

  

审核: 刘子东   责任编辑: 王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