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仁和动态 > 仁和要闻

行走迤沙拉丨“95后”第一书记 为千年古村注入青春活力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3-07-31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左手翻过来,右手抬上去,配上抬腿。”

  “手反了,转个方向。”

  6月27日,在平地镇迤沙拉村非遗小院里,一个年轻的小伙跟着音乐,踩着节奏,甩开膀子,翩翩起舞,他身后的6个村民,也学着他的模样,舞动着身子。

  这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是从区文化馆下派到迤沙拉村挂职的“95后”第一书记梁家诚。在挂职期间,他走遍了迤沙拉的各个角落,将当地的特色舞蹈、美食、文化学了个遍,创作出一首属于迤沙拉的民歌、一台属于迤沙拉的舞台剧,传授给村民,也把迤沙拉的名声,传得越来越远。

  山歌撞上说唱  这个“村歌”有点潮

  迤沙拉村,地处川滇交界,是四川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川滇经济社会的重要驿站。核心村落150公顷,居民604户2225人,是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自然聚居村,有着“天下彝家第一村”美誉。

  

  石磊/摄

  在区文化馆工作的梁家诚敏锐地发现,这里有很多艺术元素可以提炼。比如,散落民间的迤沙拉民歌题材广泛,每逢节日盛宴、婚丧嫁娶、做寿过生,村民都自发相聚,歌舞相随。

  不过,梁家诚觉得,这些民歌缺乏与时代相融合的元素,对于“90后”或“00后”来讲,传统的表达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传播需求。于是,他尝试把传统音乐中的文化精髓,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迤沙拉民歌小调创新发展。

  

  

  “要说天下彝族第一村,就在四川攀枝花,当你踏进红土地,美得就像一幅山水画。”梁家诚创作的一首结合说唱音乐的迤沙拉民歌小调,不仅运用了大量当地特色乐器,还将当地独特的彝族唱腔融入进去,“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创作一首民谣,让游客漫步在古村落中,听民谣、赏美景、放松身心。”

  大山里的实景演出剧  村民“触电”当演员

  “彝族儿女会走路就会跳舞。”迤沙拉村民这样说。

  彝族打跳,作为俚颇彝族最古老的娱乐方式之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围着篝火来上一段,每到结婚或重大节日的夜晚,村里就会架起篝火,手拉手跳起来。

  

  李永忠/摄

  为让这种舞蹈便于学习,梁家诚利用入户调查机会,了解村中特色乡土文化,将彝族打跳和起毛纳张四大家文化融合起来,归纳整理成一部完整、富有迤沙拉故事的小型实景演出剧。

  “剧团如何搭建的问题随之而来。”排练完舞蹈的梁家诚坐在蒲团上,摇着扇子,“才开始入户时,很多村民认识不到文化的重要性,觉得不能带给自己经济收益,有的呢又有些害羞,我就给他们讲以后的演出计划,引导更多人年轻人加入舞蹈队伍。”

  

  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服下,如今,舞蹈队已发展了30名年轻队员,最大不超过35岁,最小只有25岁。大家怀着对舞蹈的热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舞蹈,为以后巡演打下基础。

  “迤沙拉的千年文化,是仁和的瑰宝,我还会充分挖掘其中的特色文化、美食、舞蹈,然后重新包装,让更多的文化和传承能以新的形式变得流行起来。”梁家诚说着,举起拳头给自己加油打气,随即又跑向队伍,开始了新一轮的舞蹈排练。

  

  王东/摄

审核: 刘子东   责任编辑: 王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