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仁和动态 > 仁和要闻
大河南路社区:打通“阻隔点” 连通“居民心”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3-07-3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小”社区如何满足“大”城市便民服务需求?6月25日,记者在大河中路街道大河南路社区寻找答案。
打造一新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被命名为“南南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全开放式的办公服务环境让人眼前一亮。社区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面对面,有居民甚至坐到工位旁,“守”着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办理事项。
全开放、无阻隔,“新环境挺好,大家靠得近了,心更近了。”一位前来办理服务事项的居民说。
打造一新的“南南社区邻里服务中心”。
打造全开放场景,唤起居民共情
大河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场景的最大特点是“无阻隔、接地气”。在宽敞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内,没有被玻璃幕墙阻隔的办事窗口,一个个办公隔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开放式的接待台。
“改造后,中心的空间更大了,服务功能更强了。”大河南路社区党委书记彭军介绍,2022年,大河南路社区被列为全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此后,社区实施“便民服务型”试点项目建设,打造“南南社区邻里服务中心”,通过重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服务供给等内容,为居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办事、议事、交流、学习环境。
在党群服务中心内,全开放式的接待台引人注目。
等候区、便民服务驿站、“社区+”服务区……多元化的功能区与办公区融为一体,红黄配色的引导标识牌大气醒目,让办事群众一进门便能找到“方向”。
除了打造全开放式的办公服务场景,大河南路社区还在让居民“顺心”上下足功夫。
试点建设过程中,社区对辖区内发展变迁历程进行梳理,挖掘社区文化,发动居民征集老物件,在中心打造了“南路记忆主题微展馆”,以此唤起居民共情,同时展示社区独有的文化内涵。“建好硬件,做实软件”彭军认为,通过这样的场景打造,能够更好地唤起大家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让居民更有归属感。
社区打造了“南路记忆主题微展馆”,让居民更有归属感。
服务精准化,解决生活琐事“小难点”
在“南南社区邻里服务中心”走一走、看一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处处透着便利:孩子放假后没地方玩耍,社区建起了阅读空间;家里水电出了毛病,通过手机预约就能“招来”专业的社区志愿者……
大河南路社区辖区内改制企业多,居民主要以原国有企业职工及家属、棚户区改造安置户组成,老年人占比约26%。居民归属感、凝聚力弱,社区便民服务场景老旧且服务内容过于单一……“老问题”带来的“小难点”一度让社区工作人员“头疼脑热”。
为了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生活琐事,社区以试点建设为契机,瞄准“精准”做文章。
“南路记忆主题微展馆”展出了许多承载着时代印迹和温暖回忆的老物件。
“‘社工超市’只是便民服务其中一环。”彭军介绍,社区打造了“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工作重心从“等居民来办事”转变为“我走到居民身边去服务”,为居民提供维修、家政、生鲜配送、独居老人上门服务等服务。
“社工超市”分为公益服务、服务综合体、便民服务圈三部分,居民可通过在网上预约各类专业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后台处理预约订单后,安排对应的志愿者开展服务。
在大河南路社区爱心积分兑换站,社区志愿者可通过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礼品。
在此基础上,社区还引入“一站式”“一窗通办”业务,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24小时便民服务,自去年7月以来,中心已办理各类业务、群众咨询等事项3000余件。
在居民杨平的记忆里,以前的社区对于她来说,就是开证明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服务居民的场所,“家里水管坏了,在‘社工超市’微信小程序上进行预约,就有志愿者上门维修。”
“社区+阅读学习区”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