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仁和动态 > 仁和要闻

共绘民族团结幸福“画卷”,仁和有哪些亮点?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3-06-06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5月18日-19日,全省散居地区民族乡乡村振兴互观互学活动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平地镇迤沙拉村,聚焦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基层实践,比学赶超、互观互学。

  

  近年来,仁和区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作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契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模式,建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到哪里,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就跟到哪里”的资金同步跟进长效机制,实施五大振兴工程,推动民族乡镇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

  

  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夯实民族乡村发展基础

  

  仁和区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在发展中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改善民生中凝聚人心。2022年投入民族资金971万元,整合资金17.23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64个,推动粮经复合种植示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推动农业与休闲观光、饮食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融合发展。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4元,在全省16个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区中排名第一。仁和区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1个乡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乡”称号、4个民族村获“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2个民族村获“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称号。

  

  实施民族人才工程,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潜力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引进力度,充实少数民族干部队伍,采取“理论+业务+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将少数民族干部纳入“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仁和计划”、专题调训、业务专训等大规模干部培训范畴,提升少数民族干部专业素养,打造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实现“选育管用”全链条发力。积极培养乡土人才,搭建创业平台、拓宽引才渠道、优化留人环境,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文化整体素质。2022年开展少数民族农业职业经理人、致富带头人、劳动技能人才、旅游康养人才培训3000余人次,培养示范户22户、“土专家”“田秀才”8人。

  

  实施文化振兴工程,弘扬民族乡村时代新风

  

  大力实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积极培育少数民族艺术家和文化传承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3项,培育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羊皮鼓舞”等非遗文化逐步走进校园、走出国门。创新“民族团结+五心”社区(村寨)民族工作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村寨)环境,打造大河公园等民族文化主题园、民族团结文化路、文化长廊、民族团结之家。开展“流动书屋”“七进”活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文化交流更加多姿多彩。深入提炼各民族风情,按照“一乡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社一特色”的原则形成四季文旅活动品牌,打造迤沙拉、高峰、大火山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村寨;开展“知时节”读书会、流动图书下基层、“苴却砚”艺术节等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与云南省永仁县、凉山州喜德县缔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实施生态振兴工程,提升民族乡村宜居环境

  

  以边远地区和高寒山区的民族乡村为重点,实施彝家新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为民族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仁和区持续投入资金2.7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千村示范工程”“厕所革命”等,民族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6.36%、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100%、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80%,各族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高峰村、大火山村等4个民族聚居村已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点、150公里的“这里仁和·遇见星空”自驾游线路贯穿民族乡,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实施组织振兴工程,凝聚民族乡村发展合力

  结合“两项改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大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村级带头人,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扎实开展强村带弱村、“飞地经济” “两新联万村党建助振兴”等活动,促进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5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同比增长110.8%。

  

  摄影:李永忠 王东 石磊 周良

审核: 刘子东   责任编辑: 王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