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仁和动态 > 仁和要闻
从“头脑风暴”到“实践破局”,仁和区以“文创+青创”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5-11-06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11月1日,仁和区仁和镇立新村乡村会客厅里暖意融融——一场以“仁和・十里大河”为主题的“文创+青创”人才沙龙在此举办。仁和区诚意邀请来自市内外的多位文旅企业负责人、优秀农文旅产业主理人,与区级部门、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一同为仁和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集智聚力,商讨实践策略。
以“人才为桥、创意为钥”,一场旨在通过“文创+青创”赋能,未来将包括仁和区立新、红旗、莲花、总发和板桥等村在内的“乡村创富组团”,打造成西南乡村振兴创新策源地和产业研学中心的“头脑风暴”由此发端。
分享:解锁乡村运营“系统密码”
乡村会客厅里的投影屏幕上,多个文创、青创案例轮番展示;台下,文旅企业负责人、农文旅产业主理人与部门、村党组织边听边讨论,笔记本上“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关键词被反复圈画……
“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围’,而是‘系统作战’!”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小春的分享,一开场就抓住了众人注意力。他以“乡村运营‘四位一体’系统方法与实践”为主题,层层拆解乡村振兴的“解题思路”,为现场嘉宾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方法论”。
“立新与青年文创,是一场勇气、智慧、担当的双向奔赴。”仁和区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丹从环境立新、内容立新、品牌立新、精神立新四个方面分享了她对乡村运营的思考,并向现场嘉宾发出诚挚邀请,“我们期待更多朋友来到仁和,携手为‘文创+青创’品牌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当前,立新村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加入。”仁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文现场表示,为了让更多文创、青创人才来到仁和镇,“落户”立新村,仁和镇将以更大力度优化服务保障,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更高效的举措,为人才扎根、项目落地、产业发展搭建广阔平台、提供坚实支撑。
△仁和镇立新村
献策:两大“金点子”打开发展思路
沙龙交流环节,大家结合实践经验畅所欲言,不少“接地气”的建议引发共鸣。
“跨地域融文化,让非遗‘活’起来。”来自东区文旅特色空间“拙务园”的主理人谭媛坦言,攀枝花作为移民城市,本地非遗资源相对有限。她提出“文化前站”思路——整合云贵等周边地区非遗资源,解决游客“找非遗难”的痛点;同时鼓励青年参与非遗文创的设计、制作与推广,让传统非遗从“被看见”变成“被喜爱”,构建“非遗+青年+创意”的良性循环。“做文化别想着赚快钱。”谭媛的话格外实在,“要守住初心,用‘花小钱办大事’的智慧,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化空间。”
“内外兼修强根基,让乡村‘富’起来。”攀枝花仁和区观星揽月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鸿则从企业视角给出建议:“想做好乡村运营,首先要把自己当成‘新村民’,和村集体拧成‘利益共同体’。”他认为,既要“修内功”,挖掘培养本土人才,集思广益打造旅游爆款;也要“借外力”,整合资源、串点成线,才能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期:打造“文创+青创”创富样板
“‘光芒’出发,未来可期。”这场选择在“立新·光芒大地”举办的人才沙龙,让黑马传媒攀枝花网络达人团队负责人嘉阳信心满满,“有机会会多到仁和玩儿,为网友们推介更多仁和的好景好物。”
据了解,接下来,仁和区将以仁和“十里大河”创富走廊中的立新·光芒大地单元为核心载体,在理念创新、机制改革、市场对接、业态培育、经验总结五个维度,对标东部沿海先进经验,探索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青创”品牌及共富模式。同时,通过持续举办系列沙龙活动,以“文创+青创”为纽带,汇聚更多智慧与力量,让乡村不仅“留得住绿水青山”,更“育得出新动能、聚得起新人才”,真正实现从“输血式振兴”到“造血式发展”的跨越。
△立新·光芒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