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本信息公开 > 重要信息转载

脱贫攻坚大会战丨大龙潭村:搭乘产业脱贫快车 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0-07-27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一大早,家住大龙潭乡大龙潭村的彝族小伙张万明还在烟田里忙碌。近日,记者来到大龙潭村,看到在地里忙碌着的张万明额头浸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得多了。”31岁的张万明回忆说,2008年,家里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损,当时家里没钱,只能修修停停、停停又修修,前前后后花了4年时间。“现在,一年就能把新房子修起来了!”张万明说,去年他家收入10多万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脱贫攻坚让仁和区大龙潭村一个又一个“张万明”告别贫穷,奔向小康。

大龙潭村群众居住在海拔1400米到1700米之间的山区。过去,当地常年干旱缺水,村民们只能种植玉米、水稻,靠天吃饭,收入甚微。“当时,每年开学父母都要向亲戚朋友借钱。”张万明说,初中毕业后,他就回家务农了。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仁和区“西水东调”工程的实施,大龙潭村迎来历史之变。

“‘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难题。有了水源,我们引导村民根据海拔高度种植芒果、烤烟、蔬菜、火龙果等,原有单一的传统种植,变成多元的特色种植。”大龙潭村第一书记王恩华介绍,通过大力发展产业,2017年,大龙潭村摘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1月种青豆、5月种烤烟和玉米、9月种豌豆。”张万明说,现在地里一年可以种三茬作物,一亩收入4、5万元。

石磊 摄影

同样的土地,产出却翻了几番。这里面既靠物,更靠人。王恩华说,现在,村民们都修了水窖,装了滴水灌溉设施,用水更有保障。村里还举办培训讲座,专家们现场指导,帮助村民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专家们每个月都要来3、4次,讲的内容我们听得懂、用得上。”去年,张万民学会了秸秆回收再利用技术和番茄种植技术。“过去,烧玉米秆费时费力,还不安全;现在,玉米秆打碎和牛粪、羊粪堆在一起发酵、腐熟返田,土地更松软、肥沃。”张万民说,去年,他试种番茄因技术不到位,亏了点钱,今年打算继续种番茄。“番茄、豌豆都种一点,风险会小一点。”经过几年历练,张万民已有了市场意识。为了方便运输农产品,张万民家买了摩托车、三轮车和小货车。

脱贫攻坚让大龙潭村的大龄“光棍”张国友有些忙不过来。2018年,张国友依靠国家补贴,自己花了不到1万元钱,就告别漏雨瓦房,搬进新修的砖房。新房还没来得及装修,他又忙着申请扶贫项目,修起了一楼一底的圈舍,养了20多只山羊、10多只鸡,还在山坡上种了3亩梨树。今年,他又准备在梨树下套种花生、黄豆。“现在,一个人忙不过来,全靠左邻右舍帮忙。”张国友说,忙完这段时间,就去好好找个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