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协提案

加强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融合,促仁和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建议

来源: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4-18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九届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69号 提 案

 

题 目 加强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融合,促仁和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建议

提 案 人:高铭蔓      界别:民族界

通讯地址:区民宗局      

联系电话:18281233134

相关情况(□内注√表示“是”,未注者视为“否”):

□经过调研 □他人委托√首次提出 □多次提出

希望办理的承办单位:   区民宗局、区旅游局                            

提案日期:2018 1 20

                                                    

集体提案单位:               签章: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提案日期:                 

                                                   

以下由提案审查机构填写

主 题 词:                                      

审查意见:   □立案      □意见转送

主办单位:                 会办单位:            

分办单位:              

联名提案人需了解提案内容,同意后请工整签名

联名提案人姓名

界别

通讯地址

李天才

民族界

区民宗局

李维武

民族界

区政协

 

 

 

 

 

 

案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发展服务业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满足民众文化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产业也需要进一步的延伸和挖掘。近年来,很多地方,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多角度、多趋势和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最具代表性。仁和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同时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充裕的自然资源,结合我区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不仅有益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与传播,更有益于我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还停留在发现、记录、保护层面,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也多由政府主导,以文化宣传为目的的单一表演形式居多,没有做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在我区旅游产业中,特别是假日经济和康养旅游产业中的作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活动中鲜有游客参与体验、民族文化产品推出、休闲度假结合等内容,民族文化产品开发市场基本空缺。                                   

二、各项节庆活动开展各自,具有零散性、随意性、重复性,且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层次低、吸引力低,缺乏全区系统性的长远规划,各项资源缺乏市场化的有效整合,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优势不够突出,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影响民族节庆旅游的品牌建立。                   

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节庆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共基础设施、餐饮、住宿、公共交通、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等服务设施,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保障。我区民族地区多数相对偏远,交通服务、接待能力、食宿和卫生条件以及政府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均显不足,常常出现某节庆活动期间,组织者对游客数量准备估计不足,导致交通拥堵、餐饮接待不足甚至没有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设施的情况,让游客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                   

四、未形成与我区康养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         

康养旅游作为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倡与发展的重要产业,我们在打造养老、康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卓有成效,但在与文化和旅游结合方面做得明显不足。除了“阳光”这一张名片,缺少更多相关联的吸引游客的文化娱乐产品。   

关于我区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几点建议:

一、丰富民族节庆活动内容,增强民众参与感       

民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是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打造集大型节庆活动、民族餐饮、民族歌舞及其他各类民俗活动为整体的节庆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观看节目表演。首先,参与性节庆活动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游客亲身体验民族文化传递给他们的精神愉悦。其次,丰富的活动内容,将民族文化转变为可供消费的旅游产品,创造旅游经济。再次,游客参与活动,营造热烈的节庆氛围,让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具有活力、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以民族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主,更深入、更专业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形成带有民族味、乡土情的民族文化产品,包括工艺品、纪念品、活动用品、食品等等。借鉴国内外的节庆旅游先进经验,注重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打造和创新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旅游产品。              

三、统筹规划,相互促进                          

民族文化节庆与假日经济、康养旅游产业以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结合,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全区性的、系统性的统筹合理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特别是加强与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让民族文化在旅游中得到更好演化与传播的同时让康养旅游在民族文化的包装下更具内涵和吸引力。还可以利用民族节庆活动促进假日经济和康养旅游产业的契机,为我区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优美环境、更浓厚的民族团结创建氛围和全区民众更深的民族团结认同感       

四、完善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等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中的管理水平。以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体验和安全、卫生保障。                            

五、传承文化,加强人才培养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整体规划设计,把民族文化渗透到节庆旅游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一方面,传递民族文化信息,让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当地群众参与民族节庆旅游活动,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民族文化基地的建设,注重民族文化节庆旅游的专业人才,市场化运营人才,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实现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与假日经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