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其他

【十二五】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地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来源:仁和区发改局     发布时间:2021-11-1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攀枝花市仁和区民族地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述

 

仁和区位于四川省西南角,地处北纬26°06′--26°47′,东经101°24′--101°56′之间。东临会理县,南接云南省永仁县,西靠云南省华坪县,北连盐边县,全区幅员面积1727.07平方公里,辖8镇、6乡、1街道办事处,人口20余万人,全区有平地镇、啊喇乡、大龙潭乡、福田镇、金江镇5个民族乡镇,有散杂居民族村10个,3个自发迁居移民安置点,有少数民族人口4.45万人(包括凉山移民安置点的217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是汉、彝、傣、回、傈僳等28个民族的杂居区,198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四川省民族地区待遇。

 

“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仁和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时期。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民宗委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一区五园”、“一线四点”、“北联南扩”、“稳煤兴工调结构,扎实建设新农村,发展旅游促三产,稳定和谐聚人心”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宗旨,以资源为依托,以政策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民族团结进步为重点,克服“8·30”地震灾害、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统筹推进建设,全区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全力推进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不断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2010年,仁和区民族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46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1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1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加强民族地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产业结构调整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迅速发展,商贸、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在农业经济上又突出“优、特、带”,发展了酿酒葡萄、优质石榴、优质晚熟芒果、烤烟、种草养畜五大支柱产业,推进了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烟、果、畜、粮、菜”等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格局。发展了优质芒果4.7万亩、核桃3.5万亩、杏子500亩、烤烟2万亩,同时,大力发展了柴胡、魔芋等林下产业,畜牧品种改良初见成效。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区紧紧围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化项目管理,共向省、市争取扶持项目131个,扶持资金2605.1万元。其中:              

1、农林牧业:扶持项目25个,扶持资金741万元。(1)林果业扶持项目5个,扶持资金292万元,已建成核桃基地35000亩,杏子基地500亩,冬桃基地100亩,受益人数3968户16525人。(2)种植业1个,扶持资金10万元,在啊喇乡新建魔芋基地300亩。(3)畜牧业扶持项目一个,扶持资金50万元,引进秦川黄牛100头,扶持民族户80户饲养进行品种改良。

2、水利建设:扶持项目25个,扶持资金444万元。(一)人畜饮水扶持项目12个,扶持资金190万元,解决2128户8923人和7320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二)农田灌溉扶持项目13个,扶持资金254万元,新修沟渠4100米,新修整治大小塘库11个,蓄水24万立方米,改善灌面5554亩。

3、能源建设:扶持项目5个,扶持资金66万元,一是新建沼气池1213口,解决2186户5385人的生活燃料问题,解除了农民做饭时烟熏火燎之苦,减少农民对森林的砍伐,对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建立生态农业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架设输电线7500米,解决啊喇乡、同德镇用电困难问题,促进灾后重建顺利实施。

4、乡村路桥:扶持项目47个,扶持资金995万元,配套其它资金848万元,新修和改造扩宽、硬化公路32条146.4公里。其中新修公路人行桥2座;新修和改造扩宽公路共12条75.3公里;硬化弹石路面公路12条58.2公里,改造有效路面宽3.5米的弹石路面;硬化水泥路面公路8条12.9公里,硬化有效路面为3.5米宽的水泥路面。通过项目的实施,解决13个乡镇35个村91个村民小组5338户22420人出行难问题。

(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上,争取扶持项目13个,扶持资金259.4万元,新建民族乡村小学8所,新购置学生课桌凳800套,改造和扩建民族中学学生操场面积3700m2,“普九”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民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软硬件实施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卫生上,争取扶持项目2个,扶持资金18万元,缓解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房屋、用水等困难

另外,我区争取了其他扶持项目30个,扶持资金435.7万元,一是对500户少数民族贫困户的茅草、木板、石板房(称彝区“三房”)改造;二是用于“8·30”地震中受损的平地镇人民政府办公楼进行维修加固。以恢复平地镇政府震后正常的工作秩序。三是啊喇乡啊喇村“8·30”地震中地质滑坡,集中灾后异地安置宅基地场坪工程,在长坪梁子公路沿线安置点新推宅基地50亩33320平方米。解决啊喇村228户834人集中异地安置的宅基地问题。四是福田镇金龟村梅子箐移民组8·30”地震中地质滑坡,住房迁建,改善梅子箐组44户213人的人居环境。五是攀枝花市中坝回民殡仪站建设补缺。六是民族地区宣传、维稳、技术培训等。

(五)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不断加强,宗教事务依法开展。牢固树立稳定第一责任的意识,落实维稳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

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历了“8·30”地震灾害、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严峻考验,全区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勇往直前,夺取了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的双胜利。

过去的五年,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仁和区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稳煤兴工调结构,城乡统筹促繁荣,文明生态宜人居,平安和谐建小康”为发展战略,以“一区五园”、“一线四点”、“北联南扩”为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经济总量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两个格局”转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较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仁和区民族地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全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农村工业化、乡镇城镇化,创造最宜人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使仁和区民族地区成为现代农业示范点,全面提高民族同胞的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和谐发展的新民族地区。

按照这一奋斗目标,到2015年,主要发展指标的预期要求是:

五个民族乡镇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13%;

本级财政收入年递增11%;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农村劳动力转移5000人;

三、发展思路

仁和区民族地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把仁和区民族地区经济不断推向前进。

四、主要任务

(一)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继续夯实农业基础,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养殖、烤烟、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打造“烟、果、畜、粮、菜”五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一是把烤烟产业做优。发展烤烟2万亩,从提升烟叶品质,提高烟叶单产入手,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二是做大核桃产业。把核桃产业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加大发展力度,新建1.5万亩,力争在2015年发展到5万亩。同时,在不同区域建立核桃示范园和采穗圃10个,选择适宜的发展品种,为核桃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发展优质芒果2万亩。优质芒果产业是仁和区农业支柱产业,扩大仁和区芒果产业规模,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四是把林下产业做精,积极探索林下的特色养殖项目,实现“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五是把畜牧业做强。转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变散养为集中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六是把农村劳动力用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步伐,大力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转移输出力度。七是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农民增收。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切实抓好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和民族饮食服务业,促进民族地区丰富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抓好宝灵景区、迤沙拉民族新村、俚濮菜系、彝族火把节、栗粟族文化、苴却砚文化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实现旅游产业质和量的飞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重点抓好农村小路、小桥、小水、小能源“四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交通方面,全面打通“联接路”,消灭“断头路”,硬化现实路,基本达到群众出行风雨无阻,实现群众出行方便、快捷、安全的民族地区交通网络,公路进社率100%。水利设施上,修建山坪塘,整治三面光沟渠,架通安全卫生饮用水,使用安全卫生自来水农户达到80%,通电农户达到100%。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加强电网改造,充分利用太阳能,将互联网向农村延伸。

(四)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的,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巩固“两基”成果,重点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善对困难学生的费用减免政策。民区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民区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民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比例逐年提高。搞好中小学远程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进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2、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公共卫生能力。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3、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扩大就业,积极组织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资源的配置,提高社会事业资源利用效益,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六)大力培养新型少数民族农民

结合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务工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少数民族农民技能化工程”,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少数民族新型农民。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抓好核桃、芒果 、特色畜牧业等产业化带头人、旅游产业带头人、农合组织负责人和民区未升学的高、初中毕业生。

(七)加大城市民族工作力度

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成分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新疆、凉山的民族同胞不断涌入仁和城区务工和创业发展。少数民族同胞的权益保障、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就医、风俗习惯等问题已摆在党委、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面前。因此,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城市民族工作,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促进各民族间友好往来和团结互助。加强对干部、企业职工、青少年进行民族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关系调研,建立民族关系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八)加大投入,提高自发迁居农民安置点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抓住省政府延续3年扶持自发迁居农民政策的机遇,充分用好每年的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不适合当地居住的群众进行“二次搬迁”,加强技术培训和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强化法治意识,引导改变“生育观”,降低人口出生率,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使自发迁居农民生活水平逐步赶上当地群众。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掌握政策,区别对待,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要优化结构和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着重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出重点,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四是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 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以项目为核心,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工业经济,以工促农,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一系列法规。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

 

 

二0一O年三月十五日

 

审核: 何强   责任编辑: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