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仁和旅游 > 味道仁和 > 仁和美食

平地老陈全羊汤 文化味越来越浓

发布时间:2012-10-2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最近,许多到位于仁和老街“平地老陈全羊汤火锅”吃饭的市民都有一个新感觉,即老陈全羊汤的位置没变、全羊汤锅的味道也没变,但是文化氛围却越来越浓了。据有关媒体报道,“平地老陈全羊汤”作为仁和的美食名片,仁和有关部门正积极争取将这一民族美食文化项目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并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地方三产业的发展。对此,不少市民惊呼,“平地老陈全羊汤,如今是越吃越有味了!”

  经营

  开店十八年生意仍火爆

  10月24日是市民李女士的生日,经过一番商量,李女士最终选择了“平地老陈全羊汤”火锅店聚餐庆生。她告诉记者:“老陈全羊汤味道巴适,羊肉份量足,又是个老店,一家老小美美地吃顿羊肉,感觉很舒服,老百姓吃饭就图个味道和实惠。”

  当晚,记者在“平地老陈全羊汤”火锅店看到,店内一楼的30多张餐桌差不多已经坐满,正忙着招呼客人的老板王琼芬告诉记者:“现在还不是最好,等到临近冬至的时候,二楼、三楼总共50多张桌子还不够用,天天都会爆满。”

  据了解,从1994年在仁和老街一隅开店至今,“平地老陈全羊汤”火锅已经经营了整整18年,而且今年也是“平地老陈全羊汤”18年来唯一一个夏季暂停营业的年头。“太累了!今年我想歇一歇,这不,刚刚开张没多久,又要开始忙了。”对于年年火爆年年忙的生意,老板王琼芬虽然感觉有些累,但还是打心眼里高兴。

  烹调

  反复试验解决三大难题

  全羊汤锅是王琼芬老家平地镇一带彝家人流行的传统吃法,即把一头肥羊宰杀后,将羊的头、蹄、肉、肚、肝、肺、心等砍成条状后一齐放入大锅里熬煮,煮好后用大盆盛装端上席桌,配上农家蘸水,食客们围坐于松毛席上,一边喝彝家米酒一边品尝全羊汤。

  本市平地镇出身的王琼芬,对彝家全羊汤的烹调再熟悉不过,只因上世纪90年代初王琼芬请了一次客,食客们均称赞她手艺好,烹调的全羊汤汤鲜味美,就在食客们一片“如果你开店卖全羊汤生意肯定好”的赞美中,王琼芬萌生了开店的念头。

  “平地老陈全羊汤锅”从最初的3张桌子到后来的10张餐桌,再到现在的三层楼50张餐桌,可同时满足400余人同时吃全羊汤锅,且人气经久不衰,这一切皆因老板对羊肉汤味道的处理。据了解,传统全羊汤具有膻味重、容易上火和变冷失味等缺点,作为彝家人偶尔待客的美食,这也没什么,但若要走向市场,向挑剔的食客广泛推广,则是一道道难关。但是,王琼芬经过多方研究和反复试验,最终找到“用中草药去除膻味、用山上的地檀香树叶‘泡茶水’祛火、用燃气炉作为生火加热工具”三大改良传统全羊汤的秘方,使“平地老陈全羊汤锅”雄踞市场达18年之久,成为仁和区一块响当当的美食名片。

  影响

  央视报道引发全国轰动

  “平地老陈全羊汤锅”的成功,不仅使自身名气陡增,还带热了仁和老街整条街的羊肉餐饮生意,在当时这已经成为攀枝花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攀枝花轰动一时的美食事件,慕名前往品尝的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名流大款络绎不绝。《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晚报》曾多次报道该店在羊肉餐饮经营上取得的成功,2004年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对该店的专题报道更是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要求加盟的客商纷至沓来。

  “平地老陈全羊汤锅”先后被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授予“名火锅”“十大名菜”“十大名店”“市知名商标”等荣誉。2008年,“平地老陈全羊汤锅”收编入《攀枝花市革命历史丛书》《攀枝花大观》《攀枝花之最》等书。

  愿景

  将入省级文化保护名录

  2011年,四川新闻网专访仁和区委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明确表示“平地老陈全羊汤”等将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力争列入省级文化保护名录,以此带动仁和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实,在王琼芬多年的全羊汤经营中,她早已把单纯的餐饮经营与彝族民族文化相融合,这从“平地老陈全羊汤火锅”店内的壁画、设施等就可窥见一斑。王琼芬表示,“全羊汤给了我一段历史,也给了我一种回忆,我将尽毕生的精力,继续把全羊汤做好,把全羊汤的品牌维护好。”

  罗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