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仁和旅游 > 仁和风采

走进仁和非遗:传唱于山中的史书——谈经鼓乐

来源:区文广旅局     发布时间:2021-03-08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苍凉古朴的旋律,质朴神秘的造型,富有遗风的唱词......处处彰显着民族风情,处处散发着历史的遗韵,这就是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谈经古乐。

攀枝花市最南端的平地镇迤沙拉村,是全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村历史上是古南丝绸之路拉鲊古渡的一个驿站,因长期的多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俚濮民俗文化。走在村中,彝寨红墙,风景如画,忽然听到阵阵苍凉的二胡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神秘又遥远的历史故事,这就是俚濮文化中引以为傲的谈经古乐。

李永忠/

拉琴的老人就是起光禄,现已75岁高龄的起光禄是目前谈经古乐的传承人,他自十余岁就开始学习谈经古乐。记者在与其交流时发现,起老虽然已是古稀之年,视力、听力、体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但老人家一说起谈经古乐,一拿起传承乐器,仿佛又回到了花雨之季。随着弦与弦的碰撞,一首首传承自千百年前的遗韵娓娓道来,仿佛又回到了千年前群雄割据、金戈铁马的古代,一幅幅蔚为壮观的历史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开。

谈经古乐是彝族俚濮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宫廷音乐,讲述的是过往的历史故事,最迟在清朝中晚期便已经在攀枝花地区流传。其古拙有力的唱腔,苍凉神秘的旋律在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住了迤沙拉的先民们,他们以这种古老的宫廷音乐为主体,融入当地彝族的唱词、唱腔、民族文化,慢慢形成了如今的“谈经古乐”,以新的形势,继续唱着历史。

如今,这些乐曲经过迤沙拉历代先民长期的加工、改编,形成了现在独具地方特色的俚濮文化演奏形式,最少四人组合,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乐器以京胡、南胡、三弦为主,加入芒锣等打击乐器,配以拉弦乐,时而曲调悠扬,时而古朴苍凉、具有浓郁的丝竹乐风味。这种演奏形式深受当地居民喜爱,被迤沙拉乃至周边地区,运用在当地的婚礼、丧礼、寿宴、火把节、姊妹节等庆典中。

“迤沙拉谈经古乐”为当地进行民族学、民俗学、音乐学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历代传承人都是口传心授,没有乐谱等方便传承的媒介,再加上原有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又选择外出打工等原因,这一珍贵文化一度濒临失传。

为了让弹经古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仁和区文化部门将平地镇迤沙拉村列为“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的指定地区,拨出专款、组织专门队伍对其进行深度开发。目前,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已正式成立了“谈经古乐”乐队,已能熟练的演奏10多首乐曲,这也成为当地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

李永忠/

不仅着力于眼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仁和区还放眼未来,从娃娃抓起,利用当地教育资源,组织平地中心校教师学生,将谈经古乐融入到校本课程、学生社团、音乐课、美术课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谈经古乐的“小传承人”。学校的谈经古乐社团多次在区、市、省级校园艺术节比赛中获奖,2018年参加四川省第九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获得全省第1名。同时,平地中心校就“谈经古乐”申请了市级研究课题,每到星期四便邀请攀枝花文化艺术中心的多名专家与文化传承人一起到校进行交流指导,形成了“本校教师+民乐专家+文化传承人”的师资铁三角。

平地中心校音乐老师张茂丽:“谈经古乐是我们俚濮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谈经古乐在民间传承的力量日渐薄弱,我们应当担负起传播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广泛开展谈经古乐的传承活动。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族,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谈经古乐,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谈经古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谈经古乐也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了一定的活力,直接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