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仁和旅游 > 旅游要闻
唱响英雄主旋律 启航康养新篇章
来源:攀枝花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29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绵绵不绝的冬日暖意中,在日渐浓郁的节庆氛围中,我们欢欣鼓舞,热情迎接2019年的到来。
这一年,注定不凡。于“大”而言,这一年,新中国将迎七十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加速冲刺;于“小”而言,这一年,是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
关键之年,须备关键之策,须走关键之路,须推关键之举。
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决策部署,仁和区日前召开十一届四次党代会,谋定关键之年的奋进路径:对标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紧扣“产业新区、宜人新城”战略定位,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跳起摸高、加压奋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英雄攀枝花再出发,阳光康养地开新篇。”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当前的仁和区,正以“英雄”之名,借“阳光”之势,铸“钒钛”之材,谋“康养”之福,开启2019“追梦”新征程。
强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主支撑
石墨,是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基础材料。初步探测显示,仁和区石墨资源储量约3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三位。
当前,全市首个石墨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石墨资源综合利用及烯碳产业园建设项目,在中坝乡如火如荼建设,预计2019年8月一期项目试生产。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一直是攀枝花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这句话用到仁和区身上也合适——工业不强就不叫仁和区。
几十年来,仁和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区”之路,从过去的“臭水沟”“工矿区”华丽转身为如今的繁华都市、产业高地。
工业,为仁和区发展源源不断提供能量支撑。去年,仁和区毫不动摇推动“工业强区”战略,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园区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四大支柱产业”项目招引成效显著;坚持“一企一策”,着力推动项目建成投产、企业复产达效,持续推进富邦破产重整。
进入新的一年,“工业强区”战略不但力度不减,更要强力推进。仁和区明确,全面推进工业强区,壮大县域经济主支撑。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全力构建“4+2”工业产业体系。以永恒钒业为龙头,大力发展钒钛钢铁深加工产业;以富邦重整、瑞钢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以凯盛石墨为支撑,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建设,加快楚攀天然气管道布管工程、黄桷垭风电项目建设。
加快完善园区基础。按照“一园区一主业”发展思路,推动钒钛机械制造铸造加工产业集中区、石墨及烯碳新材料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优化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园区“僵尸企业”清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保障新增项目建设用地。提档升级园区生产、生活、生态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承载能力。
全力争取政策支持。以深度融入全市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抢抓攀枝花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西经济区等重大机遇,围绕产业化项目、园区建设等,把握转移支付支持方向及政策规定,包装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为企业降本增效,争取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政策,使产业园区整体电价明显下降。
优农业: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
时下,中坝草莓大量成熟上市。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开着私家车、小货车,往来穿梭于中坝乡田间地头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当地群众笑称,他们把一颗草莓,吃出了三种味道。“地里摘下来就吃或者卖给商贩,吃出的是农业味;到加工厂加工一下变成草莓汁,吃出的是工业味道;留在地里,让游客采摘品尝或带走,吃出的是旅游味道。”
而吃出这三种味道的前提,则是中坝草莓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经营管理。这正是一种工业思维的运用:以工业思维发展以水果、蔬菜、花卉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用工业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仁和区不仅将一颗草莓吃出了三种味道,还将当地芒果、石榴、水稻、莲藕等,通通吃出了三种味道,去年还“端”出了一份“农业大餐”: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持续增收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县、全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
2019年,仁和区将继续以工业思维推动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坚持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以创建芒果产业园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五小水利”、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实施国家芒果产业强镇、省级田园综合体、奶油果示范园等项目。编制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规划,大力开发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
努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推广合作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抓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统筹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建设。深入推进“千村示范”工程,完善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倡导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美康养:做好产业融合辩证法
进入1月,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为代表的仁和区康养接待中心、农家乐等,早已是“一床难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仁和区康养度假旺季。康养产业的风生水起,与现代农业、工业具有割裂不开的天然联系。
看现代农业,其与康养产业发展倚靠共同的资源——阳光、生态、气候等自然资源。两大产业共同组成“阳光”这篇文章的主要“章节”。
看工业,其与康养互为环境、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攀钢去年效益好,本地的芒果、西红柿都比往年卖得好,所以二产业能支撑三产业的发展,这也是“钢铁与阳光是攀枝花的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以辩证思维“经营”康养产业。去年,仁和区用好大自然馈赠的优势资源,着力做大做强“阳光”文章,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突出康养主题,坚持“环境养身、文化养心、事业养智”理念,完善规划编制,明晰政策导向,着力构建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的康养新格局。加快建设普达阳光康养度假区、岩神山百花禅修及康养旅游度假基地,推动康养产业蓬勃发展;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服务发展先进县区。
今年,仁和区将持续壮大阳光生态经济,力促康养服务业走向高端。
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优化和完善“仁和谷”康养产业布局,加快普达阳光、岩神山百花禅修、攀西植物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大河康养示范片。加快打造“遇见仁和”乡村旅游环线,提升平地迤沙拉村、布德中心村等民俗古村落接待能力。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开展城市品牌营销活动,打响阳光康养目的地品牌。
加快完善康养配套。围绕建设阳光康养先导区,完善养老服务、健康养生、旅游休闲、体育运动、医疗服务等核心产业链条。培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服务业,打造体育运动综合体。提高乡镇医疗机构康复科覆盖率,探索“候鸟团”医养服务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康养服务。推动康养地产健康发展。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特色商业街、商业综合体、专业市场、连锁配送经营为主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撬动作用,推进农资交易电子商务中心总部经济二期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博海现代新型仓配服务中心建设。培育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8家,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5%。
建枢纽: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临近春节,大家都期盼着节日假期的到来,但仁和区多个项目建设现场却干劲十足。攀枝花火车南站项目、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渡仁西线复线道路工程……当前,仁和区内多个交通项目正快马加鞭。
攀枝花一路向南,仁和区一路向南。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是省委赋予攀枝花的时代重任。
作为攀枝花南端中心城区的仁和区,生态环境良好,城郊地带广,发展空间大,主动担当起建设南向开放门户“桥头堡”的重任。过去一年,仁和区持续打通南向大通道,不断丰富完善交通路网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城区美化亮化工程,“产业新区、宜人新城”建设取得新成效。
当前,仁和区正致力于畅通内外大通道,不断积聚优势、特色,依托辖区内河流、城市资源等建设商品集散中心,打造门户枢纽经济区,推动高质量发展。
继续突出南向。2019年,仁和区将加快建设门户枢纽经济区,激发魅力和活力。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力保障成昆铁路复线、攀大高速公路建设,配合推进机场迁建、攀枝花至大理铁路等对外大交通项目。继续实施供水、供电、供气、排污等市政工程,加快推进“两基一所”、“水中央”湿地公园和宝灵文化公园建设。推动大数据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持续推进“治乱、塑美、倡文”三大行动,全力创建文明城市。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整治“散乱污”企业。大力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精简民间投资审批事项,压缩审批周期和开办时限。落实中央、省、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措施,实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业合作项目落地。
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抓实与成华区、双流区、新北区等友好区合作机遇,着力开展对标学习与产业合作,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持续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建链招商、精准招商,引进资金、技术、市场,盘活壮大现有企业,做大做精产业链,增强项目关联度,形成更大的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