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8-08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0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钒钛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经第3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202377

 

 

 

 

 

 

 

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前  言

 

  攀枝花市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是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钒钛之都康养胜地,是长江重点生态区,位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核心区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统筹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对于全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服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及省级生态修复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专项规划,是各区县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攀枝花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和空间指引,范围覆盖攀枝花市全域。《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资源状况

 

  一、基本概况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攀枝花北距成都630公里、南距昆明280公里,位于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处,是凉山、昭通、楚雄、大理、丽江五市(州)的几何中心,与五市(州)首府直线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攀枝花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正加快推进成昆铁路复线和宜攀、丽攀高速公路等建设,逐步形成与毗邻县(市)1小时、与毗邻市(州)2小时、与成渝贵昆3小时的交通圈。

  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攀枝花地处攀西裂谷的中南段,属侵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可分为平坝、台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类,以山地地貌为主,占92%;河谷阶地占7.52%;丘陵占0.32%;山间小盆地占0.1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大,高差悬殊。东部为小相岭螺鬓山鱼南山系,中部为牦牛山龙肘山系、西部为锦瓶山百灵山系。

  气候独特,降水集中。属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全年815mm),日照长(全年2443小时),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20.3℃,是四川年热量值最高的地区,无霜期达300天以上;海拔低于1500m的河谷地带,全年无冬,无霜期长(全年达300天以上),被誉为天然大温室;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高于13℃,接近热带气温与热量水平;夏季气温不高,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6℃左右。攀枝花降水较为集中,总体呈现西北部多于东部,东部多于南部的特点。位于攀枝花西北边缘的百灵山南坡为降雨高值区,年降雨量为12002000mm。米易的云峰等次高值区,年降水量为10001700mm。雅砻江、敢鱼河一带中等水平,年降雨量8001200mm。金沙江河谷海拔高程约1500m以下的新民等特低值区,年降水仅700800mm

  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攀枝花隶属长江水系,河流众多,境内有大小河流84条,分属金沙江水系、雅砻江水系,两水系在雅江桥处汇合。流域控制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安宁河、三源河、大河三大支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km2以上的7条,100km2~500km2的28条,50km2~100km2的13条,5km2~50km2的36条。

  经济社会稳步发展。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0.82亿元,增长3.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15亿元,下降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09元、19938元,分别增长5.6%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25亿元,增长8.4%。年末户籍总人口107.98万人,农业人口50.48万人,非农业人口57.5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212203人,城镇人口843378人,占69.5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09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8元,增长8.6%

  二、资源禀赋

  水资源总量丰沛,工程性缺水现象严重。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1.28亿m3,人均水资源3412m3,多年平均过境水量1100亿m3,地下水资源量9.36亿m3,多年平均降水总量80.34亿m3。全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且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大于5km2的河流84条,流域控制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安宁河、三源河、大河三大支流。雅砻江流域为攀枝花主要产水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8.49亿m3,占全市的69.02%;安宁河流域次之,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7.22亿m3;金沙江流域最少,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57亿m3。攀枝花缺水属于工程性缺水,受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没有大型骨干水源工程等因素影响,攀枝花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拥有量仅967m3,远低于国际公认用水紧张线的1750m3

  森林资源充足,森林覆盖率高。攀枝花森林资源总量丰富,全市有林业用地554390.36hm²,占幅员总面积的74.80%;森林面积462456.69hm²,森林覆盖率62.38%。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3649.89m3

  按地类划分:有林地430817.53hm²,疏林地767.72hm²,灌木林地74440.85hm²,未成林造林地583.69hm²,苗圃地3.85hm²,无立木林地13163.31hm²,宜林地34455.55hm²,林业辅助用地157.86hm²;按森林类别划分:公益林277584.73hm²,商品林276805.63hm²;按权属划分:国有259845.88hm²,集体294544.48hm²;按起源划分(仅对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划分起源):天然林405503.36hm²,人工林100522.74hm²

  草地资源种类丰富。根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攀枝花草地资源共31296.95hm²,占全域面积4.22%,其中天然牧草地14998.36hm²、其他草地16298.59hm²。攀枝花境内草地可分为8个类,分别为高山灌丛草地类、山地疏林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地类、山地灌木草地类、山地草丛草地类、干旱河谷灌丛草地类、山地稀树草丛草地类、附带草地类。总体来说,攀枝花草地具有面积大、分布广、水热条件好、牧草种类多、生长快、类型复杂、草质较好以及具有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等特点。

  文化景观资源。攀枝花文化景观主要分为三类,历史遗迹、古代文物、民俗宝库。历史遗迹主要有新石器时期遗迹、人类文明遗迹、古道村寨和寺庙教堂等。古代文物主要有古代器物和古墓棺碑等。攀枝花市是多民族聚居但以汉族为主的移民城市,共有42个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的汇聚地、民风民俗的宝库。攀枝花市内主要文化景点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米易望月楼、回龙湾、何家坝,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兵南征、渡金沙江的五月渡泸遗址等。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攀枝花是我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分布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矿产种类76种,其中有一定资源储量的39种;矿产地490余处(含矿点、矿化点),大型、特大型矿床45个,中型矿床31个,已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40种。攀枝花已查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71.8亿吨,占四川省查明铁矿资源量的72.3%,是中国四大铁矿区之一;伴生钛资源量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资源量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查明石墨资源量全国第三。经多年开发利用,全市钒钛磁铁矿保有资源量66.4亿吨,其中伴生钛矿(TiO2)4.3亿吨,伴生钒矿(V2O5)1020.3万吨;钴查明资源量2.7万吨,还伴生有铬、镓、钪、镍、铜、铅、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非金属矿产中,煤炭保有资源量3.4亿吨,晶质石墨保有资源量1555.2万吨,苴却石保有资源量2077.5万吨,溶剂石灰岩保有资源量3.4亿吨,冶金白云岩保有资源量4743.5万吨,耐火粘土保有资源量1209.8万吨,硅藻土保有资源量1355.6万吨,花岗石保有资源量8120m3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森林保育工作持续推进,生态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攀枝花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全力以赴推行林长制工作,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林长制实施责任主体,细化了各级林长责任,建立和完善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构建起市统筹、县组织、乡运行、村管理的管理机制,各级林长深入各自责任区域,协调解决了森林质量提升、自然保护地建设等突出问题,确保了全市林区社会安全稳定。全市常年有效管护森林面积485.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1.62万亩,巩固自然保护区面积149.907万亩。完成人工造林9.53万亩,开展森林抚育62.8万亩,义务植树1170万株。作为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发源地,多年来攀枝花持续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媒体宣传、生态教育、先进表彰、研讨交流、森林城市创建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水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水土保持成效明显。河长制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在明确了市级河长10名、县(区)级河长85名、乡(镇)级河段长126名的基础上,将河长制体系建立到村(社区)一级,明确村(社区)级河段长251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共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65.31km2,目标任务603km2,超额完成62.31km2(10%)。先后完成12个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综合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12.11km2;治理流域内重点生态脆弱区面积4万余亩;组织实施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生态修复项目48个;完成宝鼎-河门口(清香坪)片区21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27个米易县安宁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大幅减少矿区渣土流入金沙江;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吨,有效保障项目区内4.13万人饮用水安全。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市规模以上25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完成率100%,完成规模以下100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完成率100%。强化农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4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

  系统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共监测36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6%,全省排名第二;达优天数为157天,比 2019109天增加48天,6项监测指标平均浓度均达标,重点考核指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29.5µg/Nm3,同比下降0.3%。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强化生活污水、工业污染等专项治理。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稳中有升,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质排名全国第13、全省第一。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修复三大工程,土壤质量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中心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深度融合。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攀枝花市2016年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4.39公顷,投入资金376.86万元;2017年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5.13公顷,投入资金1718.72万元;2018年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67.35公顷,投入资金4257.87万元;2019年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28.51公顷,投入资金8732.46万元。修复面积累计385.38公顷,累计投入资金15085.91万元。2020年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41.29公顷,十四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目标为312.41公顷。近年来,攀枝花市矿山企业加大投入,有效推进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2015年至2018年,全市矿山企业共投入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20794.533万元,治理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24处,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面积约570公顷。

  地质灾害防治取得良好效果。攀枝花市建立完善了市、县(区)、乡(镇)、村、社、点”6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科普宣传,讲解防灾基础知识,发放宣传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专业培训;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核查,开展工程治理项目,完成住户避让搬迁。2015年以来,攀枝花市共立项实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120个,资金21080.05万元,其中工程治理项目53个,资金15460.8万元;排危除险项目56个,资金1119.25万元;综合整治项目1个,资金4500万元。实施避让搬迁646户,资金共计2667万元。并开展了重大地质灾害简易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极大的保护了受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效果。

  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十三五期间,攀枝花市共完成9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治理面积108.28km2,累计总投资4958.64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安宁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不仅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还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改善,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土地整治创新模式取得多重效益。攀枝花市长期开展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修复生态、改善生态景观、整理村庄、调整低效用地、优化空间布局等,激发土地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效益。近年来,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土地整治与农业产业化、生态治理与保护、城乡统筹发展、扶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出一套土地整治+”模式。坚持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治理转型发展,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强化生态修复、水土保护等措施,昔日荒坡变成果园,昔日废弃矿山变成良田花海,使得山披绿、林更茂、水常清。

  突出生态问题整改顺利推进。攀枝花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通过领导包抓+市级行业部门督导+属地政府落实的方式,对重点整改项目实施周调度,推动全市各类生态问题加快整改。通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生态修复有关政策、制度,实施机制以及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生态修复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修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能力逐渐提升,持续发展的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重大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思想下的政策红利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国家陆续出台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92035)》《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生态环保资金管理推动建立项目储备制度的通知(财资环〔2020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等一系列有关生态修复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红利有力地支持了攀枝花生态修复工作并指明了方向。

  多重国家战略影响叠加,攀枝花进入战略机遇与窗口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大开发、安宁河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实施,创新要素向内陆聚集,生产力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开放门户在内陆崛起,有利于西南内陆形成创新开发、全面开放的新态势。未来成渝地区将向着世界级城市群方向迈进,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外围地区重要节点的攀枝花,面临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提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与功能联动,重大历史机遇将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前所未有的、强劲的外部发展动力,推动攀枝花实现跨越式发展。

  构建三个圈层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对攀枝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新要求。基于攀枝花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发展基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将攀枝花市打造为四川对接云南、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明确了攀枝花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开发开放格局中的发展地位与角色。市委、市政府深化落实国省相关要求,重塑城市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构建攀枝花市域、川西南滇西北区域、国内国际三个圈层,整合区域人口和资源力量,做大经济总量、扩大人口规模、提升发展能级,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三个圈层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攀枝花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积极对接中圈”“外圈,加强区域生态合作,拓展生态修复的蓝海空间

  二、面临挑战

  生态环境存在风险压力。攀枝花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要素的质量总体不高,生态效益不够明显,制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对区域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尚需完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所承载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发展和保护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性不足。受历史上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因素影响,攀枝花一些生态系统存在退化风险,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和破坏,核心生态要素质量不高,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功能较低,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任重道远。目前攀枝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水平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不相匹配,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区县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及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且效果不明显,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性不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成效不足。

 

第四节 重大风险

 

  生态系统较脆弱,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风险。攀枝花市土地退化面积3651km2,水土流失面积2162km2,陡坡及深切河谷地区石漠化突出。在露天和掘坑开采过程中,地表植被、土坡土体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而大量的采矿排水,致使土地盐碱化。大规模矿业开发和过度水电开发,也扰动破坏生态系统,导致多种生物的栖息地显著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受到胁迫。

  耕地流失数量大、复耕难度大,粮食安全风险。根据攀枝花市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攀枝花市现有耕地5.61hm²40年间,耕地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转化为种植园地、林地、工矿用地等用地,流失量较大,未来恢复为耕地的难度很大。按规划末期攀枝花市人口160万人的常住人口计算,安全的粮食需求量为6.4亿kg,结合攀枝花市粮食亩产377kg的生产力情况,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为10.26hm²,大于耕地保有量目标,与现状耕地的缺口为4.65hm²。攀枝花境内整体地形坡度较大,适合耕种的土地较少,未来补充耕地的总体潜力不大,补充耕地也需花费较大的经济代价。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水安全风险。攀枝花季节性、工程性、区域性缺水问题并存,水资源安全储备能力不足,枯水期干热河谷地区干旱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骨干蓄引水工程不足,丰枯年际调节能力差,目前观音岩引水工程已实施部分仅解决了攀枝花城市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农业用水工程性、季节性缺水情况并存,枯水期干热河谷地区干旱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水资源供需矛盾大,以仁和区最为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为活动带来生态系统破坏风险。攀枝花矿产资源开发时间长,开采规模大,在长期的矿石开采、选矿加工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遗留问题多,治理难度大;大量的矿业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产生的扬尘、废水、粉尘等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目前攀枝花开展了约1080hm2的矿山迹地恢复治理工作,但仍有约2188hm2废弃地需要恢复治理。

  应急保障体系不健全,存在人居安全风险。攀枝花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应急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人居安全隐患突出。截至2020年,攀枝花市已排查发现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达213处,对21038600余人民群众生命和4.3亿余元财产安全不同程度地构成威胁。攀枝花属于四川省火灾重点防控区域和国家一级森林火险区,现有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森林防火救援力量不足。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生态本底

 

  攀枝花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主要分为7类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大,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面积428995.06hm²,占国土面积的57.89%,主要分布在盐边县、米易县。主要由乔木林、竹林、灌木林及其他林地组成。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安宁河及金沙江流域。农田生态系统面积167366.53hm²,占国土面积的22.58%,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区。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因光热条件充足,形成了独特的农田生态系统,在农产品供给、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格萨拉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31298.50hm²,占国土面积的4.22%。主要由高山灌丛草地、山地疏林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山地灌木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干旱河谷灌丛草地、山地稀树草丛草地、附带草地等组成。攀枝花地区草地具有水热条件好、牧草种类多、生长快、类型复杂、草质较好以及具有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等特点。

  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较小,主要集中在二滩库区,其他湿地零星分布。湿地生态系统面积19779.13hm²,占国土面积的2.67%。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城镇生态系统分布集中,主要沿金沙江及安宁河流域分布。城镇生态系统面积37860.86hm²,占国土面积的5.11%。主要发挥着综合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承载着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居住等作用。

  灌丛生态系统分布广,主要位于中低山区域。灌丛生态系统面积55357.80hm²,占国土面积的7.47%,主要呈散点状分布于全域中低山区域。发挥着防风固沙、固氮释氧、净化大气、调节温度及美化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

 

第二节 问题识别

 

  一、全域系统性问题分析

  生态系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约为10728.67hm2,零星分布于城镇和农田的周边。主要生态演替类型为从草地演替为农田、其次为城镇。灌丛生态系统退化面积约为5946.76hm2,主要演替类型为由灌丛演替为农田、其次为草地,部分演替为城镇。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面积为26315.89hm2。主要演替类型为由森林演化为灌木和农田,其次为草地和城镇。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扩增88.7hm2,主要由灌丛和草地演替为湿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为5068.49hm2,主被城镇扩张所侵占。

  生态问题类型多样,全域分布。根据水土壤侵蚀评价结果、生态系统演替、林业一张图调查结果,攀枝花市生态问题主要有土地石漠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林草退化及矿山地质环境等问题。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仁和区同德镇、布德镇、务本乡、大龙潭彝族乡、坪地镇;米易县撒莲镇和白马镇交界处以及西区。土地沙化主要集中在盐边县西北部的格萨拉彝族乡和红果彝族乡。草地退化主要分布于盐边县西北部格萨拉彝族乡以及仁和区与西区交界处;林地退化主要集中于格萨拉彝族乡以及仁和区北部。另外安宁河两岸有大量零星的林草退化分布。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攀枝花市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约为214.99hm2主要分布于仁和区的太平乡及仁和镇,面积约为207.87hm2,米易县、西区未治理矿山面积分别约为4.24 hm2和2.87hm2。历史遗留矿山普遍存在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壤裸露、水土环境污染、土地资源占用损毁、含水层结构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部分废弃矿山土壤层流失、污染严重,生产能力丧失。加之矿山生态修复重建周期长、成效显现慢、后期管护难、成本高,矿山生态修复难度大。

  二、生态功能空间问题分析

  矿山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矿山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压占、露天矿山采场开挖破坏、采矿选矿大量弃渣堆积造成的压占以及地下采空区塌陷造成的地面破坏等方面。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则主要表现为采矿活动对原始地貌景观的破坏以及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另外,矿山开采,矿山用地、煤炭采空沉陷区、棚户区和废弃矿山办公场所以及零星孤立的建设用地占用率较高,攀枝花市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面积约为214.99hm2主要分布于仁和区的太平乡及仁和镇,面积约为207.87hm2,米易县、西区未治理矿山面积分别约为4.24hm2和2.87hm2

  自20092020年,攀枝花市因采矿活动所新增占压土地约4582.26hm2,主要占地类型为生态用地(林地、灌丛和草地),约2506.24hm2;其次为农业用地(旱地、水田、水浇地及园地),约1526.84hm2,东区和米易县采矿用地所占压城乡建设用地(城市、农村、道路)较多。

  矿山地下含水层遭到破坏。不管是露天开采还是硐采,受矿坑排水等的影响,含水层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地下水水文大幅度下降,区域水资源均衡遭到破坏,部分区域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井、泉等干涸,地表植被的生长受阻。大面积矿产开采形成大型的露天采坑,并形成巨大的下水降落漏斗,也对地下水造成了较大影响。如攀枝花市宝鼎矿区地下水水位最大下降约40m左右,疏干总面积约37km2,矿区内的井、泉现在基本上终年干涸,影响和制约了矿区周边居民及工矿企业的生活生产。

  水流含沙量较高。由于攀枝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强烈,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带来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河流,造成泥沙含量剧增,水质浑浊,河流将泥沙带向下游,汇入金沙江并进而进入长江。

  林草质量较差,产出效益低下。攀枝花森林和草地分布面积较大,覆盖率较高,但存在分布不均,局部植被盖度较低,且林分单一,质量较差,病虫害多,产出效益低下等问题。植被盖度方面,攀枝花大部分的森林集中分布于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等中高海拔地区,有林地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而干热河谷区主要为稀树灌草丛,植被覆盖率通常低于50%,部分地段甚至不足10%,而在城市集中发展区有林地覆盖率不足30%,植被覆盖程度低。

  生态功能下降。攀枝花森林资源质量较差,生态功能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功能重要性高等级主要分布于米易县;较高等级与中等级主要分布于盐边县与仁和区;较低等级与低等级主要分布于东区、西区,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功能重要性高等级区域面积约占全域总面积32.84%;高等级区域面积约占全域总面积32.84%;较高等级区域面积约占全域总面积26.93%;中等级区域面积约占全域总面积11.17%;较低等级区域面积约占全域总面积20.56%;低等级区域面积约占全域总面积8.49%。同时,随着攀枝花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植被建设越来越多,导致人工植被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植被建设过程中,由于较少考虑物种的多样性和外来种的影响,造成城市植被物种单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差。

  生态廊道断裂问题。攀枝花生态廊道断裂主要由于被城镇、交通设施、水系等阻隔,断裂点主要分布在雅砻江与安宁河附近。道路、桥梁和大坝的修建导致河流廊道的断裂,河流纵向连通性破坏,河道行洪不畅,加剧洪灾风险,阻断了动物的迁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甚至灭绝。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采等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破坏,地质灾害频发,也阻断了生态廊道。城镇建设的不断扩张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与发展,加剧生态斑块破碎,生态空间交流不畅,生态斑块之间的有效联系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生境斑块孤岛化使生态系统的运转与调控能力大大下降,造成动物迁徙廊道断裂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植物生长及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攀枝花河流水系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等的退化,以及生态廊道断裂影响生物迁徙,最终都将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如区内林草生态系统本就存在结构单一,多样性不足的问题,因森林火灾和其他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的破坏,植物品种和数量均将减少,以此为栖息地的动物资源也势必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本次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遏制生态环境逆向演化,阻止各类子系统生态环境退化,是恢复整个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迫切需要。

  三、农业功能空间问题分析

  耕地质量不高,产出效率下降。水田比例低,旱地比重高。水田15442.86hm²,占全市耕地比例仅为27.64%;旱地40194.43hm²,占全市耕地比例为71.93%。攀枝花山高谷深,受地形地域空间发展限制,仍然存在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5932.23hm²,占全市耕地比例为28.51%

  利用效益低,产出效率下降。部分地区存在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失修,耕地质量总体下降的情况,且部分农户在耕作过程中存在粗放经营,造成了耕地养分流失、肥力下降且产出效率下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农田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由于攀枝花市区域内坡耕地占比较大,且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土壤本身以砂性土占比较大,保土保肥能力较弱,一旦遭遇暴雨洪水,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特别是花岗岩区风化残积土分布区,暴雨后常发生大面积的坡面泥石流。

  强烈的水土流失常造成土地退化,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分布的陡坡地区,由于本身土壤瘠薄,在强烈的水土流失作用下,常造成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石漠化加剧现象。根据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攀枝花地区石漠化脆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区、米易县及仁和区部分地方,且呈现石漠化加重趋势。

  农田生态功能下降。农田生态系统不仅承担着农业生产粮食产出功能,在生态系统中也承担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由于攀枝花地区旱地占比高,特别是坡耕地较多,土壤容量较低,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田基础设施较差,长期以来利用强度过高,以及不合理的耕种制度和耕作模式,加之城市基础建设等造成优质耕地持续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趋势明显,其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功能日益下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持续下降。

  农村人居环境仍存短板。部分地区农村厕所质量不高,河谷地区水冲式卫生厕所、中高山地区旱厕、城镇周边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不足。部分乡镇、农村聚居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雨污分流改造不完善,管网建设较为滞后。

  四、城镇功能空间问题分析

  城镇开放破坏河湖岸线,侵占生态及农业空间。攀枝花市城镇空间集中在金沙江、安宁河两侧平坝、低丘区分布,随着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原有的农业和生态功能空间逐步向城镇功能空间转化,工业生产空间面积连片扩展并增大,原有的林地、水域等生态空间被挤占压缩,沿江地带河漫滩和生态湿地保护区范围缩减甚至消失,河湖自然岸线改道硬化,逆向演替趋势加快,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加剧城市内涝。

  绿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蓝绿网络连通性较差。攀枝花绿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服务于市民生活的小型公园绿地不足,城市内部和郊区山体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社区公园网络尚未完成。城市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城市山体、公园绿地、河塘水系、道路绿化等切割,阻碍城市绿地系统与河湖湿地内外部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城市蓝绿生态网络体系不完善,维系城市小气候调节、水质净化、和碳汇等服务功能不高。

  城镇垃圾处理和供水保障能力较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随着攀枝花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供水在水源保障、输配水管网配套完善与安全运行、水质水压达标和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等方面有了更高要求,生活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雨污分流改造等城市水务工程也亟待完善。

 

第三节 综合评价

 

  一、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我市7个自然保护地的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山水宜居公园城市初具雏形。202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02%,全市森林覆盖率61.99%。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深入推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修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约8854亩、工矿废弃地复垦约6580亩、金沙江干热河谷森林生态修护治理29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21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受产业布局和地理位置限制,攀枝花重化工企业大多临城沿江集中布局,流域性和区域性环境风险形势严峻。历年剥离废石、煤矸石、矿渣等一般工业固体累计储存量超过30亿吨,现有的50座尾矿库和38处矿山排土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安全隐患。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大,2020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234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高,利用率仅21.7%,堆存量持续增加,环境风险进一步加剧。

  二、生态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存在矛盾

  攀枝花整体生态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监管能力持续加强,河(湖)长制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巡河制度,实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不断提高,从严实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大普查,评价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长江流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划定高风险区域。

  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凸显。攀枝花资源能源丰富,但经济总量偏小,受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影响,选矿企业仍然呈现数量多但规模不大、分布零散等特点;钒钛等产业壮大、阳光康养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大气、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城乡污水管网收集不健全、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污染防治短板客观上加大了发展与保护的压力;攀枝花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城区与工矿区犬牙交错,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环境诉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

  三、结构性生态问题突出

  攀枝花市以钢铁、冶炼、重化工业为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未根本缓解。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煤炭消费仍占主导地位,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744.8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59.53%,单位GDP能耗绝对值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7吨标准煤。2020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53.67%,能源消费量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7.43%;公路运输占比大,全市公路客运2360万人次、公路货运11966万吨,分别占全市客运量和货运量的94.20%84.09%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按照保证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次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明确全市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凝练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形成全市生态修复目标体系,为筑牢攀枝花市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助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全域全要素系统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转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二、问题导向,科学修复

  立足攀枝花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坚持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高生态修复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综合考虑攀枝花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格局演变规律,立足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的分区分类合理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修复措施,科学配置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四种保护修复模式,确保生态修复工程有序实施。

  四、创新机制,多元参与

  创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实施、考核、激励等机制和适应性生态管理模式。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形成长效的实施保障机制。

 

第三节 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水平,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扩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全面夯实天蓝、地绿、水清攀枝花的生态基础。

  二、分期目标

  2025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机制逐步完善,河流、森林、湿地、物种等自然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脆弱区和贫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历史遗留矿山大部分得到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有序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到2030年,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幅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城市韧性持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优质、美丽的国土空间逐步呈现。

  到2035年,攀枝花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建成,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坚实稳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塑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现代化生态攀枝花基本建成。

 

第四节 指标体系

 

  规划提出生态保护类9项、生态品质类7项、生态修复类4项共计20项生态修复指标体系,其中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性指标15项。

 

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体系表

指标

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0

2025

2030

2035

生态保护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1067.04

1067.04

1067.04

1067.04

自然保护地占比

%

约束性

13.48

13.48

13.48

13.48

森林覆盖率

%

预期性

52.28

52.30

52.50

52.79

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

%

预期性

85

90

90

湿地保护率

%

预期性

6.37

6.37

6.37

6.37

水土保持率

%

预期性

63.06

65.47

67.83

69.64

草原保有量

平方公里

约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湿地保有量

平方公里

约束性

7.33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耕地保有量

平方公里

约束性

515.98

515.98

515.98

515.98

生态修复4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15.8

23.7

39.5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643

900

1200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75

150

225

矿山生态修复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6

7.5

7.5

生态品质7

天然林保有量

平方公里

预期性

554.67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预期性

4355.98

4500

4550

4600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预期性

70

72

74

76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

%

预期性

90

90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6.56

6.8

7.05

7.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

预期性

36

40

43

46

新增生态系统固碳量

万吨

预期性

5

8

10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修复格局

 

  尊重自然地理格局,落实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以及四川省四区九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格局,结合攀枝花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战略地位、区域重大生态问题及生态风险评价,构建一屏多廊多点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

  一屏:西北部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

  以雅砻江流域二滩水库集水区及西北部海拔1800m以上的森林保育区为核心构建生态屏障。该区天然林集中分布,森林、湿地等原生生态系统保留完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市的主要产水区和水源涵养保护区。

  多廊:流域生态廊道及水土保持带

  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标准;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和管控,推进两岸绿化和防护林带建设,控制水土流失。

  多点:多个生态次区域及生态节点

  生态次区域为国家级公益林、天然林及其他生态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区。生态节点为各类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城市绿心及公园等生态斑块。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立足生态修复格局,以主要流域和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完整性和生态系统连通性,落实《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分区要求,将攀枝花市域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5个生态修复亚区。

  一、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一)生态本底。该修复区位于盐边县西北部,包括温泉彝族乡、格萨拉彝族乡、国胜乡、红宝苗族彝族乡等四个乡镇,面积1148.45km2。该区分布着四川盐边格萨拉地质公园,是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域。

  (二)主要问题。该区生态结构相对脆弱,旱季面临着严重的干旱情况,用地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其面对的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总体受人为干扰强度较弱,人为干扰主要以农耕为主,过度开垦也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加强。

  (三)修复措施。该区域的生态修复需围绕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林草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退化、破坏问题,建立以自然恢复、辅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林地质量、恢复草地面积、提升固水保土、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通过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举措全面完成规划的适林绿化空间造林,稳定有效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积极推进退化林地修复和低效林改造,到2035年,市域森林质量等级整体上升0.51个等级。着力开展干热河谷区域治理,推进视野区生态景观建设,干热河谷生态质量得到全面好转,生态景观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效益显著增加。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四川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精品城市,采取生物多样性恢复重建与绿化建设应用并举,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保护、恢复、持续利用攀枝花市乡土生物多样性,构建植物群落与本土典型植被,保护物种多样性,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多种生态功能。

  二、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一)生态本底。该修复区位于攀枝花市北部,包括共和乡、白坡彝族乡、普威镇、麻陇彝族乡、得石镇部分区域,面积1213.23km2。该区域囊括四川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四川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区域以及白坡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结构功能完好,用地类型以大量成片林地为主,景观斑块完整、连通度好,总体人为干扰程度低。该区呈现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特点,相对高差大,森林系统发育良好的垂直分带结构,其生物多样性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雅砻江两岸为地质灾害易发区,该区的生态结构功能良好对于固水保土、扼制荒漠化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雅砻江下游的水土保持及其支流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二)主要问题。该区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为雅砻江两岸及安宁河西侧地质灾害风险、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问题及雅砻江河流水域连通性差等问题。

  (三)修复措施。该区生态修复需围绕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采取保育保护、自然修复为主的措施,提高生物多样化程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三、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分区

  (一)生态本底。该修复区位于攀枝花市中北部,囊括盐边县惠民镇、渔门镇、永兴镇、红果彝族乡、务本乡部分区域和桐子林镇,面积1558.88km2。该区为林地大量覆盖区,降雨较为充沛,自然地理环境良好。

  (二)主要问题。该区域人为活动干扰主要集中在雅砻江下游与金河交界处,以农业活动和矿产开发为主。受流域内水库和梯级电站建设,水生生态系统连通性受到一定阻碍,森林生态系统亦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整体生态恢复阻力较小,距生态源地近,生态恢复潜力高。影响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胁迫源为道路交通和农业。另外,雅砻江两岸为地灾高易发区,易引起水土流失。该区域主要受影响的生态单元为林地和草地。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和林地退化。

  (三)修复措施。修复措施包括水土流失防治、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退化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等;生态重塑措施包括废弃矿山复绿、人工林再造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等;保育保护措施包括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四、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一)生态本底。该修复区位于攀枝花市中南部,包括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部分区域,涉及乡镇有:东区大渡口街道炳草岗街道瓜子坪街道弄弄坪街道东华街道银江镇,西区清香坪街办玉泉街办河门口街办格里坪镇,仁和区大河中路街道仁和镇前进镇太平乡布德镇同德镇平地镇大龙潭彝族乡大田镇啊喇彝族乡中坝乡福田镇,盐边县新九镇、红格镇,面积2370.25km2

  (二)主要问题该区域为城镇建设用地、农业用地与生态恢复用地三类用地空间的集中冲突区域。景观类型多样但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被切割破碎,连通度差。该区域受城镇扩张、农业发展、矿业生产影响严重,生境质量较差。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胁迫源为交通和农业发展其次为矿产。该区域有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阻力较大,生态恢复潜力较差。另外该区域金沙江两岸地灾易发性高、植被盖度低,两岸坡面及沟道松散物源较为发育,面临严重水土流失问题。

  该区是钒钛磁铁矿、煤矿等主要矿山开采区域,强烈人类工程活动造成生态环境退化明显,历史遗留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自身恢复力弱,恢复时间漫长。

  流域内水库、梯级电站建设改变了局域生态环境,存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问题、库岸稳定性及地质灾害问题、水源污染问题等。同时,水库修建后对鱼类的阻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鱼类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受阻,进而造成繁殖后代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城市的集中建设导致原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转换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水系阻隔、生态空间被挤占等问题突出,自然恢复力弱。

  (三)修复措施。修复以辅助修复、自然恢复为主,保育保护、生态重塑为辅。其中,辅助修复措施包括水土流失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退化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等;生态重塑措施包括废弃矿山复绿、人工林再造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等;保育保护措施包括森林、草地抚育,自然生境恢复等。

  五、安宁河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

  (一)生态本底。该修复区位于攀枝花市东北部,涉及米易县、盐边县,主要乡镇有攀莲镇、丙谷镇、撒莲镇、草场镇、湾丘彝族乡、白马镇、麻陇彝族乡新山傈僳族乡及桐子林镇部分区域,面积1120.60km2。该区内人口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植被覆盖程度不一,易产生水土流失,易发森林火灾。同时,流域坡降大,两岸坡面物源、沟道物源较为发育,易发地质灾害,沿岸耕地灾损严重。受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生态环境退化明显,自身恢复力弱,且恢复时间漫长。城市的集中建设导致原生自然生态系统逐渐转换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水系阻隔、生态空间被挤占等问题突出,自然恢复力差。

  (二)主要问题。该区核心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严重、林地退化等,局部存在因水利工程建设、森林火灾、城市建设等造成河流脱流、森林生态系统毁坏,城市生境恶化等问题。

  (三)修复措施。修复以辅助修复、保育保护为主,自然恢复、生态重塑为辅。其中保育保护措施包括加大森林、草地抚育,恢复自然生境,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等;辅助修复措施包括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加强退化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等;生态重塑措施废弃矿山复绿、人工林再造改造、退耕还林还草等。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攀枝花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包括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林草生态系统恢复与提升重点区、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治理重点区、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等5个重点区域。

  一、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

  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主要涉及乡镇:红果彝族乡、格里坪镇、太平乡、前进镇、银江镇、新九镇、红格镇、撒莲镇、白马镇及湾丘彝族乡。

  攀枝花市目前矿山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遗留矿山和现有矿山开采产生的问题,另一类是在产矿山的排土场和尾矿库堆积问题,前者主要包括宝鼎矿田和红铌煤矿矿田历史采空区,后者主要包括攀钢等企业矿山排土场。从开采矿种上来说,攀枝花市主要开采的煤矿、铁矿、灰岩、砂岩以及第三类矿产。攀枝花市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地资源压占与损毁(包括固体废弃物堆积和废弃物堆积中转场地以及采场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采空区塌陷)、采矿活动对含水层的破坏、矿山三废污染(固体废物、废水废液)及矿山地质灾害等。

  二、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

  该区域位于雅砻江流域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海拔高差大,坡度相对陡峭,降雨集中。攀枝花市重要保护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气候基带为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区内垂直气候显著,水热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繁多。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使得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退化风险。区内存在大量零星的林地退化斑块,总体退化面积较小,主要为林地向灌丛、草地退化。该区是攀枝花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安全和功能情况直接影响着攀枝花市生态资源情况。应采取保育保护、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并构建生态廊道维护其生物多样性。

  三、林草生态系统恢复与提升重点区

  攀枝花市草地分布较为零散,多分布于林地向城镇、农田的过度区域,因此,林草生态系统恢复与提升重点区主要关注森林系统,兼顾草地生态情况,以林地退化和中幼林为依据划分,根据区域生态本底情况强调近40年攀枝花林地严重退化和中幼林分布多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仁和区的部分乡镇。

  安宁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与提升重点区:该区域供水条件一般,植被立地条件不良、森林质量较差,水土流流失问题较严重。该区受农业开垦影响林地退化严重。林地以中、幼年林为主,林分相对不稳定,宜采取适当的森林抚育措施。

  乌拉河流域森林生态恢复与提升重点区:供水条件相对较好,受到一定的人为干扰,存在成片的林地退化情况,林木以成片的幼、中年龄为主。同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可采用一定的森林抚育措施提升林地质量,帮助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提升。

  金沙江西段森林生态恢复与提升重点区:供水条件不良,林木立地条件一般,水土流失较严重,存在土地石漠化问题。城市集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影响该区与北部的生态廊道连通性。应加强生态廊道建设。

  西北部森林、草地生态恢复与提升重点区:该区存在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大片林地向灌木退化,大量草地被农耕占用。面临较为严重的荒漠化趋势。该区森草生态质量提升对于扼制荒漠化趋势,保水固土,提升土地质量有重要作用。

  宝兴山森林、草地生态恢复与提升重点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生态系统结构以森林、灌木、草地、农田为主。森林覆盖面积不足、植被盖度较低。草地面积不大但分布集中。有大面积成片灌木分布。过去十几年有成片的草地、灌木向林地演化。该区森林、草地生态恢复与提升有利于遏制水土流失问题。

  四、水土流失及土地退化治理重点区

  雅江水土流失防治区:该区水土流失主要由于自然物候条件决定,地质灾害易发,其水土流失易造成二滩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其水土流失防治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提升水源涵养功能。该区生态状况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可结合森林生态质量提升,加强扼制水土流失问题。

  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区:该区除本身自然条件易引起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问题外,沿河岸的开垦、城镇建设造成的破坏也加重该区水土流失问题,攀莲镇、白马镇交界处土地石漠化发育。应结合土地政策、林木抚育、边坡防护等措施实施治理。

  金沙江西段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区:该区为城镇建设、工、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石漠化较为严重,涉及四川白坡山自然保护区和大黑山森林公园。金沙江西段沿岸水土流失程度不一,可采取一定的土地政策、建立一定的工程设施加固土层、恢复植被。

  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防治区:该区存在大面积石漠化,生态系统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植被盖度较低,供水不足,河岸边坡陡峭,坡度多在25°45°之间。河岸周边多为商品林地,应加强林地管理,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

  西北部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防治区:该区干旱缺水、土地大面积沙化、林草退化较为严重,过度开垦加剧水土流失情况,应结合林草恢复、土地整治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恢复土壤结构和功能。

  五、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

  该区以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为核心,实施改造修复、治理保护、优化提升等重大工程,改善国土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主要分布于撒莲镇、攀莲镇、草场镇、丙谷镇、惠民镇、布德镇、红格镇等乡镇。

  本区采取保育保护、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相结合的修复策略。重点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治理陡坡耕地,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耕地产出效能,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精准提升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提高农田生态质量,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发展。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

 

  加快构建多廊生态廊道体系。重点建设金沙江流域生态廊道、雅砻江流域生态廊道、安宁河流域生态廊道三条一级生态廊道以及大河、巴关河、岩羊河、三源河、永兴河、新坪河、草场河等二级生态廊道。加强干热河谷地区工程造林和矿山迹地恢复,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标准。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和管控,推进江河两岸绿化和防护林带建设,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严格管控岸线开发利用,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

  着力优化一屏多廊多点生态网络格局。大力开展西北部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保护体系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采取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措施,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碳汇能力。加强金沙江流域生态廊道、雅砻江流域生态廊道、安宁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提升重点生态修复区治理水平,加快构建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生境、周边生态功能空间为缓冲区、山脉和流域为骨架的生态网络体系。

 

第二节 生态功能空间生态修复

 

  一、实施森林改造与质量提升,全面提升森林生态质量

  强化林地资源保护,构筑生态屏障。实行林地和森林总量管控,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积极开展造林绿化、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工程。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强化天然中幼林抚育,加强退化天然林和公益林修复。

  (一)生态保育。主要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促进其植被恢复,通过封育保护,增加植被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增强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轻森林病虫害,全面提升林分质量。生态保育适用于林地覆盖度大于50%以及部分植被条件较差且人工造林极其困难的特殊地段。

  生态保育主要通过全封全育、半封半育、补植补播等方式完成。在植被条件较差、相对偏远的地段,一般采用全封全育。封育期内,禁止采伐、砍伐、放牧等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半封半育则是在植被条件较好,人类活动较多的地段,根据市域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进行封育;补植补播则是在部植被较为稀疏适宜人工造林的地段人为地进行植物植播。

  (二)提质改造。提质改造主要是通过补植补播、抚育管护等措施提升林地质量,促进其森林综合效益的发挥。适用于林地覆盖度小于50%的地段。

  补植补播是针对覆盖度小于30%的林地进行,目的是提高林地郁闭度和植被覆盖率。补植补播的树种应以原树种和乡土树种为主,预防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林地质量下降等风险。

  抚育管护则是在立地条件较好,郁闭度0.3的林地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木组成和品质,提高林地生产率。主要采取除草、松土、是非、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等改善林地条件,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从而给林木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全面提升林地质量。

  (三)工程造林。工程造林适用于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坡度较大的退耕地等。在有条件的地段,工程造林应该配套水利灌溉设施,造林整地中,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配套必要的水土保持设施。

  工程造林一般由山地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生态景观林组成。其中山地防护林要根据不同土层立地类型选择树种;特色经济林是在林农交错、坡度小于20°,土层深厚、能解决灌溉用水的地带,营造以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生态景观林是在城镇周边,重要交通干线和河道两侧,以环境美化和满足视觉需要为目的建设。

  二、统筹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加快草原植被恢复

  (一)有序开展退耕还草,稳定草食性牲畜数量。将不能完成水土保持25°以上耕地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将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外,且位于农业适宜区的草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土地开发,优化草地布局。对采矿活动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的区域,积极开展土地复垦,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天然牧草地,控制天然草地退化,控制草食性牲畜的数量,制定草地轮牧和休牧制度,严格控制草地超载的行为。

  (二)优化种养模式,有序推进草地确权承包。推广林下养殖和种养循环模式,发展林下牧草种植和粮草间种,提高牧草数量。要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尤其是牛羊饲养。科学预防,增强防疫能力。积极结合三调数据,科学界定草地属性,依法确定草地范围,推进草地确权。稳步推进草地承包经营。零星草地,根据农民承包的耕地和林地就近进行承包,方便开发利用;集中连片草地,鼓励进行确权确股到户或竞价承包,促进规模化的科学利用。

  (三)加强畜禽和草地品种改良,防止有害物种入侵。大力推广良种和杂交利用技术,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开展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的科学规划工作;加强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的技术与设备研发,通过降低成本,实现推广应用。防止紫茎泽兰等有害物种入侵,造成天然牧草地数量减少和质量破坏。

  三、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一)强化治理技术支撑。通过在治理区陡坡地砌筑护坡挡墙、设置植生袋固土带、木竹栅栏等,在冲沟山谷建拦沙谷坊等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严格做好水土保持,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将机械与人工结合进行开带撩壕、整地挖坑,采取挂网保土、栅栏固土、覆膜保水太阳能提灌、微喷、滴灌等技术措施实施生态治理和恢复植被。大力培育乡土耐旱树种苗木用于造林绿化,包括清香木、相思、滇榄仁等。大量运用乡土植物,有效提高植被恢复成效,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

  (二)提升项目整合能力。根据石漠化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石漠化土地分布情况,通过综合运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农村新能源建设、坡耕地改造、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三)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国家及省相关部门对石漠化区域治理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完善光伏发电、太阳能提灌工程等建设政策。结合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项目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工程,对石漠化区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和生态综合治理。根据治理区位、治理程度,以解决水利设施为前提,以增加地力为重点,以防治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复为基础,以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迹地植被恢复与治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等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突出建设重点,在石漠化地块上构建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将石漠化治理与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相结合,解决后续管护和开发利用机制,以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四、加强矿山综合治理,恢复区域生态环境

  (一)开展图斑补充核查,加强历史遗留矿山治理。

  根据《四川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文件要求,通过识别历史遗留矿山,开展攀枝花历史遗留矿山补充调查工作,识别历史遗留矿山权属、生态问题等,进一步明确全市历史遗留矿山家底,运用调查成果分期推动历史遗留矿山应治尽治。

  对于历史遗留矿山,存在环境问题和地灾隐患的,按照谁投资、谁治理的原则,要纳入地方环境保护和地灾防治规划中实施。重点解决资源型区县、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等重要居民集中区周边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优先对造成较严重影响以上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恢复治理,行政部门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列入土地复垦规划,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主要任务为采取辅助再生措施为主,开展植被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二)严格控制新建矿山准入条件。

  新建矿山和新上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要严格审核,必须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充分论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生态环保措施,以避免和减轻对大气、水资源、耕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和破坏。

  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自然保护地及铁路、公路、电力线路、水利工程、油气管道等相关文件管控要求;除国家和省级重点高速公路、铁路建设项目以及已设探矿权转采矿权外,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两岸3公里范围内原则上不新设露天开采规划区块。

  (三)加强生产矿山生态修复。

  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新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有关要求进行恢复工作,依法落实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和其他义务。

  严格规范矿业活动,对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监督管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诱发地质灾害的,依法责令整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补偿。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矿山企业,视情节依法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责令停业、关闭等措施。对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四)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提取及使用严格按照攀枝花市《关于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实施意见》进行,基金管理坚持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原则。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各有关参与方要各司其职,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和过程监督,将采矿权企业的基金提取、使用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执行情况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系统。

  强化惩戒措施,建立信用档案。一是对未按照治理方案开展治理恢复的企业,列入异常名录或严重失信企业名单,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不得批准其申请新的采矿许可证或者申请采矿证延续、变更、注销,不得批准其申请新的建设用地。二是对拒不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企业,记录企业信用情况,纳入四川省地矿综合监管等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公布,相关行业、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提供信息。三是指定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就相关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加强社会监管,营造和谐氛围。在矿区周边社区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鼓励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提供相关信息和线索,为建设阳光攀枝花、推动攀枝花矿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五、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生态防御能力

  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年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推进差异化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技术建设,促进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公共安全和生态安全,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人工造林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区等不适宜耕作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人工造林措施要做到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有序推进坡耕地治理,修筑生态型梯田,推行保土耕作措施,实行坡耕地恢复治理。

  大力推行自然生态修复措施,中度以下水土流失区域宜进行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重点实施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通过塘堰整治,修建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坡面水系,拦沙、保土、蓄水,提高防御能力,减轻水土流失。

  六、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空间格局优化和管控为前提,将清洁小流域治理、重点污染源治理和河道治理有机结合,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通过水量调控和涵养、水质提升、源头控制、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水利规划等规划内容,以不同流域尺度为单元,从上游到下游,从山上到山下,采取水源地保护、污染源控制等大力推进小流域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治理水环境、建设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优化城镇、农业、工业的空间布局和管控,对主要河流推进河道整治与生态景观修复,加强河流缓冲带建设和管控,强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主要清洁水体的保护,开展内陆滩涂等湿地生态修复和重建。

  七、强化湿地及水资源保护,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实行湿地资源总量控制,严格保障湿地生态空间。对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二滩水库等沿线湿地资源,开展水源地保护、河道生态治理、涵养林建设等工程。严格饮用水源保护,规划重要江河湖库水质达标率100%。明确水资源利用上限,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守水资源利用上限。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控。

第三节 农业功能空间生态修复

 

  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重点工程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农艺科技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农田。发挥高标准农田的规模效益,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

  二、严防耕地流失,确保占补平衡

  严格执行准入标准,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高等级耕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时,必须对其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保证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平衡。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防止耕地流失。

  三、积极开展农用地综合整治整理

  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宜林地和园地整治、污染土壤修复等,优化农用地布局,落实耕地管控政策。大力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层剥离再利用,确保按技术规范将剥离后表土用于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加大用地养地,推广水旱轮作、粮经轮作耕作模式,实行秸秆回田,鼓励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培肥耕地地力。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健全受污染耕地监测监管体系,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严禁将不达标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堆存到农田,严禁受污染耕地不安全利用。

  四、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坚持农地农用,一经划定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对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实现动态管理。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鼓励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占用或整改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直接在储备区中补划。

  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及田、水、路、村全要素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提升乡容村貌,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农村垃圾处理能力,减少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禁止私自掩埋和焚烧垃圾。加快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深入推进农村户厕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厕所品质。加强田、水、路、村全要素综合整治,科学分类布局,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对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田水路林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六、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以农村宅基地整治为重点,以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为重点,以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避险、促进适度聚居、改善人居环境、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以空心村为核心推进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整治,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序推动农村废弃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等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腾挪建设用地指标,增加有效耕地,充分发挥复垦土地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功能,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四节 城镇功能空间生态修复

 

  一、加快城镇周边山体修复

  加强对攀枝花主城区及县城周边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域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劈山造城。根据城镇周边山体受损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恢复自然形态。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乡土适生植物,重建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山体修复利用模式。

  二、开展城镇水体治理和修复

  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加强对城镇水系自然形态的保护,避免盲目截弯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违法取砂等破坏行为。综合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全面实施控源截污,强化排水口、管道和检查井的系统治理,科学开展水体清淤,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恢复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被群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三、修复利用废弃地

  科学分析废弃地和污染土地的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综合运用多种适宜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适应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自然生态。对经评估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已修复土地和废弃设施用地,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合理安排利用。

  四、完善城镇绿地系统

  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构建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优化城镇绿地布局,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等,拓展绿色空间,提高城镇空间绿化效果。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推广老旧公园提质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乔灌草合理配植,广种乡土植物,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五、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两心两带城镇发展格局,以市域主中心、市域副中心作为引领全市城镇发展的极核和空间支点,以安宁河大河河谷城镇发展带作为沟通成渝、连接云南的南北向城镇发展带,以丽攀会城镇协调发展带作为连接城市东西腹地、扩大城市辐射区域的重要协调区域。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分级分类配置各类公共配套设施,推进都市区半小时生活通勤圈、城镇半小时生活圈、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形成覆盖城乡、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乡基本功能,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第五节 三类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域生态修复

 

  一、建立冲突区域协调机制,解决复合空间功能冲突

  明确功能冲突区域的位置、规模等内容,着力解决因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和资源错配造成的用地矛盾。深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功能冲突区域调控机制,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的原则,对违背自然地理规律和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用地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生态空间管控模式。

  二、开展冲突区域综合整治,优化国土空间功能布局

  有序退出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管控要求的农田和建设用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修复,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建设生态良田,增强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提升农业的生态效能,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布局。优化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和统筹发展。

  三、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区域生态网络

  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廊道及生态网络建设。保护和维持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现有核心生境,以重要山脉、河流水系、重要动物栖息地及重要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为脉络,建设生态廊道,构建关键生态节点。开展生态缓冲区建设,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营造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河湖岸线防护林带,恢复自然驳岸,治理水库消落带,建设城镇生态绿隔,改善流域水系之间、重要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

 

第六章 重点工程

 

  以推动攀枝花市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导向,坚持确保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原则,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和重点分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问题的紧迫性、严重性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恢复能力,合理安排部署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实施范围和预期目标,落实建设时序。

 

第一节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工程区位于攀枝花境内金沙江流域两侧,流域面积为1478km2,涉及仁和区太平乡、前进镇、金江镇、大龙潭乡、平地镇、福田镇,西区格里坪镇,东区银江镇,盐边县新九镇、红格镇等10个乡镇。区内主要河流为新庄河、和爱河、迤资河、摩梭河、拉罗箐河、岩羊河、灰老沟、纳拉河。

  金沙江流域整体生态环境本底较为脆弱,粗放的生产建设方式和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矿山复垦利用和迹地修复进度缓慢,严重破坏了原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生境受损,威胁区域内生物多样性。

  科学部署重点项目,提高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升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全面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沙化区、水土流失区、工矿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有效减轻污染和净化水质,使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

专栏61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1金沙江干流工业废弃地和矿山地质生态修复项目

对金沙江干流工业废弃地和矿山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削坡降坡、挖掘残丘、回填坑塘、场地平整、坡面绿化等方式,通过综合治理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盘活矿山占用损毁的土地资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48.64公顷;尾矿库污染治理221.57公顷;尾矿库区生态修复359.79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2金沙江干流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针对金沙江干流沿岸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沿金沙江两岸护堤修建和景观绿化打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通过土木工程措施减少径流等外力的冲刷,防治坡地水土流失。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159.50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1876.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22.50千米;人工林种植4268.34公顷。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3岩羊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在岩羊河流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稳定性,通过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保障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根据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状况,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农业建设角度出发,以水土流失斑块为对象,自上而下,因害设防布设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土地综合整治750.45公顷;耕地质量提升2685.65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650.58公顷;岸线生态修复6.80千米;森林质量提升3546.50公顷;植树造林1296.65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4巴拉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加大对矿山采空区土地复垦,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草种植等,防止透水、崩塌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治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危岩治理。对采空区的废弃巷道和采掘面进行加固与维修处理,主要采取废弃物回填技术结合混凝土加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整体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896.42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5.6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2450.64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206.54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5金沙江西区段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石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包括在治理区域播种多年生和一年生混合搭配的适生草籽、根据适地适树适种原则进行植苗造林、选用腐熟的牛羊粪作为肥料对石漠化土壤进行养分补充。工程措施主要通过设置围栏、设置宣传碑、封禁管护等措施进行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治坡工程、治沟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相结合,辅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管护办法,重点保护沿岸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水土保持、景观服务和调蓄功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80.50公顷;石漠化治理3524.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2.60千米。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6摩挲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对摩挲河流域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永久性防治措施,清理露天采场浮石,在采场外围修建截排水沟,实施土地复垦工程及相关措施,将矿山采矿活动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对摩挲河流域水土流失进行重点封禁、分类治理。对重点区域设立封禁区标识牌,明确四至界限,禁止乱砍滥伐,严防树木病虫害。其他区域通过自然恢复、补植改造水保林等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实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1.50千米;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520.60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7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

 针对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通过种植阔叶、针叶树种增加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减少因气候、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进行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增强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规范农房改造建设,加强景观风貌管控,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682.4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1360.55公顷;耕地质量提升2462.35公顷;水环境综合整治4268.50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6.80千米;面源污染治理1360公顷;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污水设施规范增效建设配套雨污水管网11.60千米;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万人千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1个。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8金沙江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在金沙江沿岸重点区域加强太阳能提灌系统、骨干引水工程、水渠水库和高效节水试验示范建设、金沙江干热河谷水资源配置工程、仁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胜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跃进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等水资源调节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山地沟谷形成雨养调水系统,解决金沙江河谷区生态保护与绿化建设干旱缺水问题。

 责任部门: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9大面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全面保护盐边县大面山天然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通过开林窗、补植补种乡土植物等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蓄滞水能力,提升生物生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维护3250.64公顷;森林质量提升1080.50公顷;人工林种植696.50公顷;建设林区消防通道13.50千米。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10宝兴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通过种植阔叶、针叶树种等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因农林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升森林质量,进行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增强宝兴山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2702.50公顷;森林质量提升1980.60公顷;人工林种植765.55公顷;建设林区消防通道15.80千米。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11金沙江大龙潭彝族乡平地镇段沿岸土地沙化治理项目

 对金沙江大龙潭平地段沿岸土地沙化地区,通过综合运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金沙江流域土地沙化、石漠化,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沙化土地治理6260.43公顷;人工林种植4596.50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4.90千米。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12巴关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合理划定巴关河流域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提升耕地质量和连片度。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土防治措施,治坡工程、治沟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相结合,辅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管护办法,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1.3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650.23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4.3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2360.50公顷;人工林种植1430.20公顷;面源污染治理3680.20公顷;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污水设施规范增效建设配套雨污水管网5.60千米;垃圾中转站4个。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第二节 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工程区位于攀枝花东北部,其范围包括攀枝花安宁河谷地区,涉及米易县湾丘彝族乡、白马镇、草场镇、攀莲镇、撒莲镇、新山傈僳族乡、丙谷镇等乡镇。工程区有成昆铁路、国道G108、省道S214G5京昆高速等经过,成昆铁路复线也正在紧张建设中,交通便利。区域内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上阴湿多雨而气温较低,河谷则晴干少雨而气温较高,且区域时空分布不均。攀枝花安宁河流域在《四川植被》区划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东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川西南山地偏干性常绿阔叶林亚带,金沙江下游安宁河植被小区。植被组合主要特征为在干热河谷底部发育着稀树草丛,河谷盆地和阶地上栽培着各种热带、亚热带的经济植物。中山山地分布着大面积的云南松林和松栎混交林,局部沟谷地区保存有亚热带偏干性常绿阔叶林。高山有冷杉林、冷杉、云杉混交林分布。

  工程区内主要问题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以及水土流失问题。通过对工程区内土地数据分析表明,区域内土地利用为典型的小城镇大农村、农业用地占有绝对比重的用地结构,土地利用率较低,用地分散、规模小,中低产土地数量多,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矛盾突出,用地粗放、效益不高。安宁河流域内地质构造复杂,物理地质作用强烈,气候干湿分明,降水时段集中,岩土极易风化流失,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森林过量砍伐,毁林开荒,促进了水土流失。

专栏62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1挂榜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对流域内矿山进行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地质环境保护与预防措施主要有排水沟、挡土墙、锚杆格构、主动防护网等。对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通过营造经果林、封育治理、建设景观带、河道清淤等措施,提升流域水土保持和调蓄能力,有效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543.21公顷;岸线生态修复8.9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650.36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98.65公顷;水环境综合整治1260.50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2橄榄河小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科学合理划定流域内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以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提升耕地质量和连片度。积极推进存量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土地综合整治852.12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8.25千米;耕地质量提升465.17公顷;水环境综合整治1690.50公顷;面源污染治理1450.30公顷;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污水设施规范增效建设配套雨污水管网8.20千米;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3大水沟流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综合运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综合治理大水沟流域土地沙化,提高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通过种植阔叶、针叶树种增加热水河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减少因气候、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进行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增强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463.65公顷;沙化土地治理1050.36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4.30千米。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4安宁河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安宁河流域以引雅济安工程为骨干水网工程,新建米易县老街子、五马箐水库等关键屯蓄水库,实施米易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晃桥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安宁河左右岸水系连通工程。

 责任部门: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5龙肘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全面保护龙肘山天然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物生境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2320.3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5360.50公顷;建设林区消防通道15.70千米。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第三节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工程区位于攀枝花北部、雅砻江下游,区域涉及二滩库区及周边渔门镇、永兴镇、惠民镇、国胜乡等乡镇。二滩库区形成的丁字形湖面15万亩,林地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二滩电站大坝以上,市境内雅砻江水系整个湖面第一道山脊,直至盐源县的滕桥河口大坝,形成了一个总面积102km2,库容58亿m3的人工湖。工程区地处横断山脉,山高坡陡,为高山峡谷地貌,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具有干湿季分明,日照多,太阳辐射强,小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区域内植被呈现垂直分布,由下而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栎松混交林、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二滩库区及周边区域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问题。二滩库区由于地处干热河谷,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经常发生泥石流,水土冲刷后形成大量贫瘠裸地,植被覆盖率低下,水库消落区面积巨大,对于库区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库区周边永兴河、国胜河等小流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流域内农民砍伐森林种植芒果行为以及进入库区水流断流等问题,严重威胁小流域内生态环境。

专栏63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1三源河永兴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在流域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流域内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稳定性。通过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等要素,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对流域内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土防治措施,辅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管护办法,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景观服务和调蓄功能,控制流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430.65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2560.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2.5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1360.50公顷;面源污染治理2530.45公顷;垃圾中转站3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2二滩库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新建盐边县沙坝水库,建设盐边县二滩南部片区供水工程,实施盐边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盐边县渔门镇生态调节坝工程。

 责任部门: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3红果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对流域内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土地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生态修复等治理措施。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草种植等,防止透水、崩塌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850.65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4850.62公顷;岸线生态修复5.25千米;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826.50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4乌拉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对森林质量进行整体提升,全面保护区域内天然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优化森林结构,增强蓄滞水能力,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体系建设。土地综合治理1260.12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2692.20;岸线生态修复5.40千米;森林质量提升6415.00公顷。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第四节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工程区位于盐边县北部及东北部,该区域是攀枝花市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承担重要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四川盐边格萨拉地质公园、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坡山自然保护区等。

  工程区生态环境本底较脆弱,受人为粗放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以及格萨拉岩溶地质结构影响,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质量整体不高,自然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工程区的生态修复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消除或避免人为胁迫,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水资源条件,围绕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等生态退化、破坏问题,按生态系统恢复力程度,科学确定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目标和措施,维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功能。

专栏64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1永兴河上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通过综合运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综合治理永兴河上游地区土地沙化,提高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土防治措施,辅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等管护办法,重点保护原始森林和草地,提升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景观服务和调蓄功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698.10公顷;沙化土地治理10865.32公顷。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2新坪河水土流失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对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通过营造经果林、封育治理、建设景观带、河道清淤等措施,提升流域水土保持和调蓄能力,有效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通过开林窗、补植补种乡土植物等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蓄滞水能力,提升生物生境质量。森林质量提升2528.20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250.35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6256.20公顷;耕地质量提升5026.35公顷;面源污染治理8250.60公顷;垃圾中转站6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执法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3西北地区退化草地保护保育项目

 开展西北地区退化草地一体化保护保育工程,恢复退化草地生态功能和周边植被,科学实施草地保护修复。加强草地鼠害等有害生物防治,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遏制草原沙化趋势。退化草地治理1695.20公顷;人工种草1360.51公顷;天然林管护2065.35公顷。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4西北地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盐边县北部以北水南用工程为骨干水网工程,新建盐北水库等关键屯蓄水库,实施盐边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升级改造盐边县骨干渠道。

 责任部门: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第五节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工程区位于攀枝花市东北部区域,主要涉及共和乡、白坡彝族乡、普威镇、麻陇彝族乡、得石镇。区域位于北纬26°黄金气候生态带,平均气温2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每年平均日照超2700小时。区域属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生态植被以果林等农作物形态为主,天然植被不足,区内山地土石较为裸露,尤其是阳坡地带,多为光秃露底,植被稀少,生态较为脆弱。

  工程区内主要生态问题包括水源涵养系列环境问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区内生境复杂,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有物种多,是攀枝花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但伴随气候变化,平均气温升高、大气降雨极端化明显,区内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变。动植物繁衍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物种栖息地随之改变,导致物种迁移,影响生物多样性格局。

专栏65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1二滩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全面保护二滩森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通过开林窗、补植补种乡土植物等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蓄滞水能力,提升生物生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维护6265.20公顷;森林质量提升和有害生物防治7165.13公顷;森林管护9825.50公顷。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35年。

 2白坡山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全面保护白坡山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通过开林窗、补植补种乡土植物等方式,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增强蓄滞水能力,提升生物生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监测体系。生物多样性维护5632.2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和有害生物防治5824.50公顷;森林管护4258.70公顷。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3二滩森林公园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加强四川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通过种植阔叶、针叶树种等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因农林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升森林质量,进行中幼林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增强四川二滩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4586.4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和有害生物防治3695.35公顷;森林管护5549.65公顷。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4二滩库区沿岸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加强二滩库区沿岸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沿岸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开展防护林建设,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在水土流失剧烈的半山区和较陡山坡建设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岸线生态修复46.65千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480.56公顷;植树造林5946.3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5280.50公顷。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第六节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全面加强攀枝花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生态观测站等科研平台建设,通过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搭建自然资源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监管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管平台,针对重点区域定期监测,实施重点工程成效评估和长效监管。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整合野外科学观测数据、森林资源清查调查数据库、矿产资源调查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石漠化调查监测数据库、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重点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库等,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信息系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预警和生态系统模拟演替,全面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专栏66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1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对全市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完善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网。加强生态环境实验室和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科研能力。建立重要河流的生态流量监测站网体系,通过水文监测现代化技术,大力提升水文自动测验能力,实现对重要河湖断面的生态流量自动在线监测和预警,并在部分河段探索水生物、河道水文特征演变监测。在重点区域建设自动站开展细颗粒物及臭氧前体物监测,做好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重要河段水质自动站运营维护,提高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2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提升工程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全市自然资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促进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各环节紧密衔接。规范攀枝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生态保护修复秩序,提升全市矿产资源保护及保障能力。

 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3.智慧林业工程

 建立林业资源立体感知体系,增强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建立以林业一张图为基础的攀枝花林业大数据中心,提升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开放能力。完善涵盖技术服务、业务服务和数据服务等服务的智慧林业共享平台。开展互联网+”自然保护地、林业灾害防治、国有林场等业务系统建设,实现林业核心业务协同共享。加强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及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加强森林精细化管理,建立遥感监测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精细化调查模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水平。加强森林精细化管理,建设集实时监测、智能巡护、指挥交互的天空地一体化林业资源监测平台。

 责任部门:市林业局。

 建设时序:20212030年。

 4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状况监测,覆盖森林、湿地、草原、水体等典型生态系统。丰富生态状况监测数据体系,拓展生态状况监测领域,统一发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状况。

 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建设时序:20212025年。

 

第七节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涉及攀枝花市全域。受矿产资源开采、城镇快速扩张、大型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生物栖息地核心生境破损、缓冲区等生态空间被挤占、生态廊道受阻等问题突出,影响生态网络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

  加强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生态廊道建设,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地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综合整治,加强红线管控,实行名录保护,统筹生态廊道标准。协同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城乡垃圾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扩建。

  两江一河干流、重要水库、饮用水源地、水陆交界带为核心对象,以流域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生态产品供应能力明显下降地区、贫困地区、灾害易发地区、人口高密度区等为重点,按生态系统修复潜力和人类干预程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优先保护重要生物栖息地,依托重要山脉、河湖水系、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等,建立和完善有机串联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重点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重要河湖岸线以及城镇周边开展生态缓冲区建设,营造两江一河岸线防护林带,恢复自然驳岸,治理水库消落带,强化生态网络结构和功能稳定性、完整性、连通性。

 

第七章 资金测算

 

第一节 投资测算

 

  根据有关行业投资标准测算,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145.58亿元。其中,近期投资61.67亿元、中期投资60.52亿元、远期投资23.39亿元。

投资测算汇总表(单位:亿元)

序号

重点工程

近期

(20212025年)

中期

(20252030年)

远期

(20302035年)

合计

1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27.44

21.79

8.26

57.49

2

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5.97

7.80

6.67

20.44

3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9.64

10.20

5.35

25.19

4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8.52

7.33

0.00

15.85

5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4.21

4.91

0.11

9.23

6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0.89

0.49

0.00

1.38

7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5.00

8.00

3.00

16.00

 

61.67

60.52

23.39

145.58

 

第二节 资金筹措

 

  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一个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的系统工程,且绝大多数项目为公益性项目,主要依靠中央、省财政的大力支持和市、县(区)政府的财政投入及企业自身筹资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突出统筹地方财政和整合资金,形成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财力统筹、社会资本投入、企业补偿付出、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筹集渠道。强化资金动态管理,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在保障主要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据实优化调整资金筹措结构。

  (一)积极筹措地方各类资金。通过存量财力调整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安排、土地出让金支出、地方政府债券、土地指标流转收益等方式筹集地方财政匹配资金。一是调整支出结构。县(区)财政根据当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安排资金,落实资金来源。二是新增项目资金预算。县(区)财政根据当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及财力情况新增项目预算,落实资金来源。三是地方政府债券。在整合专项资金不足、其他资金到位不及时的情况下,在地方政府承受范围内通过安排部分政府债券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渠道。拟将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整治形成的占补平衡指标保障试点项目建设后的结余指标进行省内跨市流转,取得的收益主要用于重点项目建设。

  (二)主动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推进攀枝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申报中央财政支持,中央财政适当的财力补助将为生态修复重大项目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加强资金争取、管理,开展追踪问效、完善奖惩措施,确保重大项目全面完成。

  (三)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四川省攀枝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申报中央支持项目的同时,也应积极向省财政争取土地整理、废弃露天矿山治理、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

  (四)整合专项资金。将中央、省财政安排用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土地整理以及农林水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按照农林水等方面的专项资金,按照环境保护的原则,优先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项目。

  (五)积极运用PPP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在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科学合理设置PPP项目,引进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按照市场机制原则,强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实现方式,鼓励开展使用者付费完全覆盖成本和收益的项目,审慎开展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类项目。

  (六)督促企业参与治理。督促矿山企业使用计提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同时发挥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强化企业为治理责任主体的资金投入,督促企业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

  (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制定扶持政策,充分调动集体、土地相关权利人、潜在投资人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如鼓励业主投入有收益的经济林、低效林改造项目,综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土地综合整治形成的新增耕地等。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一节 生态效益分析

 

  一、筑牢攀枝花生态系统安全屏障

  攀枝花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攀西地区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区实施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整体格局,提升流域生态安全水平。通过对攀枝花地区森林、土壤、湿地等资源的保护修复,可以显著提升林地面积及生态功能,改善地表植被结构,降低地表径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肥力,有效提高生态自净能力、水源涵养能力、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筑牢攀枝花地区生态屏障,为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近年来,攀枝花市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部署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攀枝花市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环境问题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森林防火能力建设提升、石漠化生态修复等工程的实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市域内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的涵养能力,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提升干热河谷区涵养水源、改善水质、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减少石漠化土地面积等多种生态功能,有效调节区域气候,丰富区域生态景观,极大地丰富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良好的保护体系和生存环境,从根本上系统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三、全面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水源地保护与水源涵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等项目,确保区域内优质水环境资源长期可持续性地开发利用,全面改善流域水环境安全。

  通过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至2025年,市域基本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内县城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90%以上;显著提高市域内各支流水质,安宁河地表水水质稳定达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城市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稳定达到率达到100%,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与美化,保障全市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

  四、整体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农用地整治重点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等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系统工程,能有效阻止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恶化,起到保持沿岸水土的作用。随着地表植被的增加,截流水量能力提高,将提升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通过自然植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措施,将提升流域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矿山破坏造成的滑坡等地质灾害将进一步减少。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河道生态修复,也将对防洪工程起到巨大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将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生物入侵等灾害。

 

第二节 经济效益分析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土地整治与修复等项目,将提升市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直接拉动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尤其是对攀枝花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针对区域采取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或减轻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升攀枝花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生态旅游业、生态观光农业、攀枝花阳光康养产业等的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的同时,融合经济林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就业和劳动收入的提高,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二、改善投资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区域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但能为当地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有用的土地储备资源,而且也可为市域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注入新的活力。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均可大幅度提高,推进当地绿色产业开发,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链的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推进攀枝花生态绿色发展

  攀枝花市的生态资源得到良好保护,为攀枝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生活提供重要基础,更为攀枝花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质提升、湿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项目的实施将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增加了生态产品的产出。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改善了流域生态资源质量,同时,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为当地创造新的致富渠道,可有效提高当地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大工程的实施,将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居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同时也推动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经济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将提升全市人民幸福感。

  生态修复重大项目的实施,将通过工矿废弃地整理、土地综合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大大增加市域耕地面积,提升耕地保灌程度及耕地质量效益,促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及优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及观光农业产业,促进攀枝花阳光康养基地建设,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生产生活品质、增加人均收入水平。

  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段半个多世纪的粗放式开采,引发了较严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威胁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威胁区内的居民无法安心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社会和谐稳定隐患。

  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对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实施工程治理,并进行生态防护与修复,通过对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消除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提升群众生态意识,形成生态文明新格局

  在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大工程推进过程中,注重全社会参与,将提升全社会对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性和价值更充分的认识。有利于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形成对自然生态敬畏的价值理念;树立生态责任和生态道德意识,逐步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生态知识的学习教育意识,更多了解和掌握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基本常识和理念,形成全社会动员,共治、共管、共享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攀枝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秀丽的自然景观,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和实习基地。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促进科学普及和环保宣传,使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打造绿色人居环境,建设山青、水绿、林美、田良、湖净的美丽攀枝花,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生态观和生态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生态、支持生态、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引导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减少能源、农业、工业等产业发展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状况。

  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建设完善生态体系,打造全域生态保护工程,推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健康与高质量发展,助推建设世界级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经济创新示范区、全国最具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党委领导,各有关部门、区县人民政府共治、共建、共管,社会资本主体参与,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的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落实。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协调配合,建立攀枝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导和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节 建立政策体系

 

  结合攀枝花实际情况,建立资金保障的政策机制、健全生态修复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保障规划实施落地。创新补偿标准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补偿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有针对地制定补偿标准。落实上级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节 落实规划传导

 

  建立全域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机制,探索刚弹相济、统筹协调的规划传导路径。强化数据统筹、政策统筹、项目统筹、资金统筹、时序统筹,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成效。严格落实国家、省级规划确定的量化要求,以总量、人均、地均、目标等量化形式在攀枝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中予以明确,并传导至县、乡、村级严格落实。重点对生态修复预期性、约束性指标作出明确要求,分解落实传导至下级规划。

 

第四节 强化资金保障

 

  综合考虑攀枝花市生态系统特点,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县(区)财政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多元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开支范围支出,明细每一笔款项的使用状态和使用途径,保障每一笔资金的正确使用。

 

第五节 严格评估监管

 

  完善监管体系,建立监测、评估、管控、考核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健全监督机制,丰富生态环境保护公众监督形式,保障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健全监督举报制度和环境舆论监督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搭建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平台,以电视、网络、报刊、问卷、听证会、座谈会、走访等多种形式拓宽公众监督通道。

 

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

 

  积极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普及、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提高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修复模式,搭建多元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线上线下沟通平台,提升公众参与积极性。

 

 

 

 

 

附录: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人工生态系统。经过人类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相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和秩序。

  生态系统质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组分的质量,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服务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等方面。

  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整体在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的作用和能力。随着能量和物质等的不断交流,生态系统亦产生不断变化和动态的过程。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相对于外界干扰所具有的敏感反应和自我恢复能力。

  生态连通性。景观格局中组分之间生物迁移迁徙、基因流动等生态过程的难易程度。连通性使物种得以迁徙或分散,以觅食、繁殖并应对气候变化,使自然群落通过维持生态系统功能而生机勃勃。

  生物多样性。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态产品。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

  生态廊道。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单元的生态系统空间类型,能够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修复。协助退化、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生态修复方法包括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等。生态修复目标可能是针对特定生态系统服务的恢复,也可能是针对一项或多项生态服务质量的改善。

  生态重塑。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破坏严重、地质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气污染严重、生态自然恢复力差的国土空间,需要加大人工修复治理的力度,培植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生态网络。在区域(或流域)范围内,生态廊道常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使廊道与斑块和基底的相互作用复杂化。网络的功能与廊道相似,但与基底的作用更加广泛和密切。

  土地综合整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矿山生态修复。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引发地灾隐患、占用和损毁土地、生态破坏等问题,通过预防控制、保护恢复和综合整治措施,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的土地达到可供利用状态以及生态功能恢复的活动。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实现对流域(或区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活动。

  森林质量提升。以森林可持续经营、近自然育林、多目标经营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聚焦认识森林生长过程与机理,通过生态修复手段使森林生态质量和功能提升。

  耕地质量提升。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通过物理、生物、工程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

  森林覆盖率。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和竹林地以及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总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比率。

  森林蓄积量。一定面积森林中现存各种活立木的材积总量。

 

 

 

 

附录E 规划文本附表

 

E.1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0

2025

2030

2035

生态保护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公里

约束性

1077.45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自然保护地占比

%

约束性

13.48

13.48

13.48

13.48

森林覆盖率

%

预期性

62.38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

%

预期性

85

90

90

湿地保护率

%

预期性

45

50

55

60

水土保持率

%

预期性

63.06

65.47

67.83

69.64

草原保有量

平方公里

约束性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湿地保有量

平方公里

约束性

7.33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耕地保有量

万亩

约束性

84.09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生态修复4

森林质量提升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15.8

23.7

39.5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643

900

1200

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75

150

225

矿山生态修复面积

平方公里

预期性

6

7.5

7.5

生态品质7

天然林保有量

平方公里

预期性

554.67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预期性

4355.98

4500

4550

4600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

%

预期性

64.18

66

68

70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满足程度

%

预期性

90

90

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省下达任务

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6.56

8

9

1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

预期性

36

40

43

46

新增生态系统固碳量

万吨

预期性

5

8

10

 

 

表E.2 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表

序号

县(区)

乡镇(街道)

农用地整治

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复垦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旱改水面积

耕地质量提升等级

可补充耕地面积

城镇低效用地整治面积

污染土地整治面积

工矿用地复垦面积

农村居民点复垦面积

可补充耕地面积

轮作休耕面积

半自然生境提升面积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面积

可补充耕地面积

1

东区

大渡口街道

0.00

0.00

0.00

7.09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

东区

炳草岗街道

0.00

0.00

0.00

9.38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

东区

弄弄坪街道

0.00

0.00

0.00

33.51

2.66

0.00

0.00

0.00

0.00

0.19

0.00

0.00

4

东区

瓜子坪街道

0.00

0.00

0.00

13.83

0.82

2.49

0.00

1.08

0.00

0.00

0.00

0.00

5

东区

东华街道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6

东区

银江镇

3.01

0.53

0.42

121.77

108.99

970.07

4.81

423.42

3.46

116.83

0.00

0.00

7

西区

河门口街道

4.93

0.00

0.00

30.20

0.00

0.00

0.00

0.00

0.08

0.00

0.00

0.00

8

西区

清香坪街道

1.76

0.00

0.00

11.13

0.00

0.00

0.00

0.00

0.00

0.41

0.00

0.00

9

西区

玉泉街道

24.17

0.00

0.00

33.47

0.00

0.03

0.00

0.01

0.00

0.77

0.00

0.00

10

西区

格里坪镇

431.23

0.62

3.31

58.45

0.24

0.27

8.52

4.40

17.09

159.93

0.00

0.00

11

仁和区

大河中路街道

0.00

0.00

0.00

0.00

1.99

0.00

0.00

0.00

0.12

1.15

0.00

0.00

12

仁和区

仁和镇

26.24

0.42

0.92

62.84

0.00

0.00

7.25

3.63

14.52

72.89

0.00

0.00

13

仁和区

平地镇

518.34

0.62

7.68

0.00

0.00

0.00

13.21

6.60

12.39

70.27

0.00

0.00

14

仁和区

大田镇

20.78

0.44

3.29

0.00

0.00

0.00

8.73

4.37

5.85

26.76

0.00

0.00

15

仁和区

福田镇

84.56

0.77

0.16

0.00

0.00

0.00

28.78

14.39

16.98

100.06

0.00

0.00

16

仁和区

同德镇

143.46

0.57

9.80

0.00

0.00

0.00

21.16

10.58

13.11

27.98

16.40

11.48

17

仁和区

金江镇

59.97

0.55

1.97

37.93

26.42

0.00

7.81

3.91

8.84

43.81

0.00

0.00

18

仁和区

布德镇

287.67

0.72

10.05

0.00

35.56

7.93

28.59

18.10

43.12

164.74

2.14

1.50

19

仁和区

前进镇

4.97

0.57

0.95

46.78

0.54

0.95

10.27

5.77

9.80

47.88

0.00

0.00

20

仁和区

大龙潭彝族乡

876.04

0.70

8.21

85.44

0.00

0.00

27.43

12.34

41.25

58.09

0.00

0.00

21

仁和区

啊喇彝族乡

57.94

0.49

8.97

0.00

0.00

0.00

14.80

6.66

10.92

19.18

0.00

0.00

22

仁和区

太平乡

52.76

0.68

4.47

0.00

35.65

113.24

19.88

85.68

41.32

678.25

0.00

0.00

23

仁和区

务本乡

0.16

0.61

0.38

0.00

0.00

0.00

39.12

21.52

1.53

10.34

1.04

0.73

24

仁和区

中坝乡

12.19

0.53

0.01

0.00

0.00

0.00

21.16

10.58

4.35

40.41

0.00

0.00

25

米易县

攀莲镇

163.55

0.62

0.05

0.00

0.00

0.00

27.97

13.99

51.37

236.38

35.37

24.76

26

米易县

丙谷镇

235.13

0.71

1.12

0.00

0.00

0.00

31.01

17.06

29.29

96.41

8.91

6.24

27

米易县

得石镇

10.71

0.64

5.16

0.00

19.50

0.00

11.84

6.51

76.59

84.48

117.50

82.25

28

米易县

撒莲镇

168.50

0.61

8.25

0.00

2.00

9.58

250.52

142.10

58.98

192.61

0.00

0.00

29

米易县

普威镇

21.78

0.71

0.02

0.00

0.00

0.00

10.29

5.66

29.02

123.98

136.47

95.53

30

米易县

白马镇

123.57

0.56

9.35

0.00

0.00

116.51

26.63

67.05

27.02

112.70

104.98

73.49

31

米易县

草场镇

41.51

0.70

0.02

0.00

0.00

0.00

36.74

20.21

25.57

78.67

11.08

7.76

32

米易县

麻陇彝族乡

48.13

1.21

10.92

0.00

0.00

0.00

14.47

6.51

62.72

127.67

51.66

36.16

33

米易县

新山傈僳族乡

73.58

0.48

0.03

0.00

0.00

0.00

10.95

5.48

24.81

38.39

5.34

3.74

34

米易县

湾丘彝族乡

285.35

0.66

14.07

0.00

0.00

0.00

19.69

10.83

105.85

150.93

0.00

0.00

35

米易县

白坡彝族乡

8.22

0.73

2.66

0.00

0.00

0.00

17.64

9.70

14.07

46.81

5.56

3.89

36

盐边县

桐子林镇

9.43

0.45

3.75

21.81

0.58

0.06

9.22

4.65

14.40

45.17

18.85

13.20

37

盐边县

红格镇

462.27

0.41

28.40

0.00

4.33

107.99

34.85

80.47

125.32

1198.15

0.00

0.00

38

盐边县

渔门镇

41.22

0.41

15.25

0.00

0.00

0.00

26.34

13.17

35.84

39.56

35.30

24.71

39

盐边县

永兴镇

223.99

0.38

15.54

0.00

0.00

0.33

28.24

12.90

28.72

141.81

160.98

112.69

40

盐边县

新九镇

77.32

0.34

18.80

0.00

9.38

19.22

28.56

24.39

113.78

618.60

37.44

26.21

41

盐边县

惠民镇

152.57

0.53

15.94

0.00

0.00

0.00

28.30

12.73

12.68

36.81

37.00

25.90

42

盐边县

红果彝族乡

18.34

0.42

7.84

0.00

0.00

1.57

21.87

10.79

31.74

63.57

60.90

42.63

43

盐边县

共和乡

16.82

0.31

15.35

0.00

0.00

0.00

11.64

5.82

15.96

8.19

6.71

4.70

44

盐边县

国胜乡

65.47

0.37

7.84

0.00

0.00

0.07

18.55

6.54

35.65

14.97

88.10

61.67

45

盐边县

红宝苗族彝族乡

5.90

0.11

3.88

0.00

0.00

0.12

8.27

4.22

38.46

1.10

19.96

13.97

46

盐边县

温泉彝族乡

2.30

0.18

19.73

0.00

0.00

0.00

9.37

4.69

465.99

6.21

24.01

16.81

47

盐边县

格萨拉彝族乡

1.38

0.25

1.04

0.00

0.00

0.28

18.46

9.39

304.04

12.40

47.09

32.96

 

4867.22

0.54

265.60

573.63

248.66

1350.71

962.94

1127.90

1972.60

5115.51

1032.79

722.98

 


表E.3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序号

一级分区

面积

(平方公里)

涉及区县

二级分区

面积

(平方公里)

涉及乡镇

1

雅砻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3920.56

仁和区

米易县

盐边县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1148.45

 国胜乡、红宝苗族彝族乡、温泉彝族乡、格萨拉彝族乡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1213.23

 共和乡、白坡彝族乡、普威镇、麻陇彝族乡、得石镇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1558.88

 永兴镇、惠民镇、渔门镇、红果彝族乡、桐子林镇、务本乡

2

安宁河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修复区

1120.59

米易县

/

1120.59

 湾丘彝族乡、白马镇、草场镇、攀莲镇、撒莲镇、新山傈僳族乡、丙谷镇

3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2370.25

 

西 

仁和区

盐边县

/

2370.25

 大渡口街道、炳草岗街道、瓜子坪街道、弄弄坪街道、东华街道、银江镇、清香坪街办、玉泉街办、河门口街办、陶家渡街办、大宝鼎街办、格里坪镇、大河中路街道、仁和镇、前进镇、太平乡、布德镇、同德镇、平地镇、大龙潭彝族乡、大田镇、啊喇彝族乡、中坝乡、福田镇、新九镇、红格镇

 


E.4 重点工程安排表

序号

重点

工程

重点项目

主要实

施区域

重点任务

实施进度(%

20212025

20262030

20312035

1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金沙江干流工业废弃地和矿山地质生态修复项目

 

仁和区

 对金沙江干流工业废弃地和矿山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48.64公顷;尾矿库污染治理221.57公顷;尾矿库区生态修复359.79公顷。

30.00%

30.00%

40.00%

2

 金沙江干流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西 

仁和区

盐边县

 针对金沙江干流沿岸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159.50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1876.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22.50千米;人工林种植4268.34公顷。

38.00%

62.00%

/

3

 岩羊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在岩羊河流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750.45公顷;耕地质量提升2685.65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650.58公顷;岸线生态修复6.80千米;森林质量提升3546.50公顷;植树造林1296.65公顷。

40.00%

60.00%

/

4

 巴拉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盐边县

 加大对矿山采空区土地复垦,加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草种植等,防止透水、崩塌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土地综合整治896.42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5.6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2450.64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206.54公顷。

100.00%

/

/

5

 金沙江西区段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西 

 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石漠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80.50公顷;石漠化治理3524.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2.60千米。

25.00%

40.00%

35.00%

6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摩挲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仁和区

 对摩挲河流域矿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永久性防治措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1.50千米;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520.60公顷。

37.00%

63.00%

/

7

 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

仁和区

 针对大河流域水土流失,增强天然植被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682.4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1360.55公顷;耕地质量提升2462.35公顷;水环境综合整治4268.50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6.80千米;面源污染治理1360公顷;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污水设施规范增效建设配套雨污水管网11.60千米;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万人千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1个。

30.00%

30.00%

40.00%

8

 金沙江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仁和区

 在金沙江沿岸重点区域加强太阳能提灌系统、骨干引水工程、水渠水库和高效节水试验示范建设、金沙江干热河谷水资源配置工程、仁和区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胜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跃进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等水资源调节工程建设。

50.00%

50.00%

/

9

 大面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盐边县

 全面保护盐边县大面山天然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维护3250.64公顷;森林质量提升1080.50公顷;人工林种植696.50公顷;建设林区消防通道13.50千米。

100.00%

/

/

10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宝兴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仁和区

 增强宝兴山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2702.50公顷;森林质量提升1980.60公顷;人工林种植765.55公顷;建设林区消防通道15.80千米。

33.00%

67.00%

/

11

 金沙江大龙潭彝族乡平地镇段沿岸土地沙化治理项目

仁和区

 对金沙江大龙潭平地段沿岸土地沙化地区,通过综合运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金沙江流域土地沙化、石漠化,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沙化土地治沙化土地治理6260.43公顷;人工林种植4596.50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4.90千米。

44.00%

56.00%

/

12

 巴关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西 

仁和区

 合理划定巴关河流域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功能分区,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1.30公顷;土地综合整治650.23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4.3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2360.50公顷;人工林种植1430.20公顷;面源污染治理3680.20公顷;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污水设施规范增效建设配套雨污水管网5.60千米;垃圾中转站4个。

34.00%

33.00%

33.00%

13

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挂榜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米易县

 对流域内矿山进行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543.21公顷;岸线生态修复8.9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650.36公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398.65公顷;水环境综合整治1260.50公顷。

30.00%

70.00%

/

14

 橄榄河小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米易县

 积极推进存量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土地综合整治852.12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8.25千米;耕地质量提升465.17公顷;水环境综合整治1690.50公顷;面源污染治理1450.30公顷;污水处理厂1个;生活污水设施规范增效建设配套雨污水管网8.20千米;垃圾中转站5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

20.00%

40.00%

40.00%

15

 大水沟流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米易县

 综合治理大水沟流域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463.65公顷;沙化土地治理1050.36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4.30千米。

40.00%

60.00%

/

16

 安宁河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米易县

 安宁河流域以引雅济安工程为骨干水网工程,新建米易县老街子、五马箐水库等关键屯蓄水库,实施米易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晃桥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安宁河左右岸水系连通工程。

20.00%

30.00%

50.00%

17

 龙肘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米易县

 全面保护龙肘山天然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生物多样性维护2320.3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5360.50公顷;建设林区消防通道15.70千米。

100.00%

/

/

18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三源河永兴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在流域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促进流域内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430.65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2560.65公顷;岸线生态修复12.50千米;耕地质量提升1360.50公顷;面源污染治理2530.45公顷;垃圾中转站3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

30.00%

30.00%

40.00%

19

 二滩库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盐边县

 新建盐边县沙坝水库,建设盐边县二滩南部片区供水工程,实施盐边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盐边县渔门镇生态调节坝工程。

40.00%

40.00%

20.00%

20

 红果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对流域内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850.65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4850.62公顷;岸线生态修复5.25千米;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826.50公顷。

45.00%

55.00%

/

21

 乌拉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仁和区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综合治理1260.12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2692.20;岸线生态修复5.40千米;森林质量提升6415.00公顷。

34.00%

33.00%

33.00%

22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永兴河上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通过综合运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坡耕地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综合治理永兴河上游地区土地沙化,提高区域内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698.10公顷;沙化土地治理10865.32公顷。

100.00%

/

/

23

 新坪河水土流失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盐边县

 对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质量提升2528.20公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250.35公顷;生物多样性维护6256.20公顷;耕地质量提升5026.35公顷;面源污染治理8250.60公顷;垃圾中转站6个;垃圾处理厂建设1个。

50.00%

50.00%

/

24

 西北地区退化草地保护保育项目

盐边县

 开展西北地区退化草地一体化保护保育工程,退化草地治理1695.20公顷;人工种草1360.51公顷;天然林管护2065.35公顷。

100.00%

/

/

25

 西北地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盐边县

 盐边县北部以北水南用工程为骨干水网工程,新建盐北水库等关键屯蓄水库,实施盐边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升级改造盐边县骨干渠道。

40.00%

60.00%

/

26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二滩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盐边县

 全面保护二滩森林资源,加强封山育林、森林抚育,优化乔灌草复合生态系统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6265.20公顷;森林质量提升和有害生物防治7165.13公顷;森林管护9825.50公顷。

40.00%

50.00%

10.00%

27

 白坡山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米易县

 全面保护白坡山森林资源,加强森林抚育,生物多样性维护5632.2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和有害生物防治5824.50公顷;森林管护4258.70公顷。

45.00%

55.00%

/

28

 二滩森林公园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盐边县

 加强二滩森林公园生态保护,通过种植阔叶、针叶树种等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维护4586.4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和有害生物防治3695.35公顷;森林管护5549.65公顷。

100.00%

/

/

29

 二滩库区沿岸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加强二滩库区沿岸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沿岸森林植被保护力度,开展防护林建设,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在水土流失剧烈的半山区和较陡山坡建设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流域生态平衡。岸线生态修复46.65千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480.56公顷;植树造林5946.35公顷;森林质量提升5280.50公顷。

40.00%

60.00%

/

30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全域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物联网,对全市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完善空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网。加强生态环境实验室和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科研能力。建立重要河流的生态流量监测站网体系,通过水文监测现代化技术,大力提升水文自动测验能力,实现对重要河湖断面的生态流量自动在线监测和预警,并在部分河段探索水生物、河道水文特征演变监测。

100.00%

/

/

31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提升工程

全域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综合监管平台,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动态监测。建立健全全市自然资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综合监管体系,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促进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各环节紧密衔接。

50.00%

50.00%

/

32

智慧林业工程

全域

 建立林业资源立体感知体系,增强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建立以林业一张图为基础的攀枝花林业大数据中心,提升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和开放能力。

38.00%

62.00%

/

33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全域

 按照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状况监测,覆盖森林、湿地、草原、水体等典型生态系统。丰富生态状况监测数据体系,拓展生态状况监测领域,统一发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状况。

100.00%

/

/

34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全域

 加强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等生态廊道建设,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地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综合整治,加强红线管控,实行名录保护,统筹生态廊道标准。协同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城乡垃圾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扩建。

以两江一河干流、重要水库、饮用水源地、水陆交界带为核心对象,以流域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生态产品供应能力明显下降地区、贫困地区、灾害易发地区、人口高密度区等为重点,按生态系统修复潜力和人类干预程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

31.25%

50.00%

18.75%

 

 

 

 

 

 

 

表E.5 资金投资测算表

序号

重点工程

重点项目

主要实施

区域

资金测算(亿元)

合计

(亿元)

20212025

20262030

20312035

1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金沙江干流工业废弃地和矿山地质生态修复项目

 

仁和区

0.92

0.92

1.24

3.08

2

金沙江干流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西 

仁和区

盐边县

1.24

2.02

/

3.26

3

岩羊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2.19

3.29

/

5.48

4

巴拉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盐边县

9.24

/

/

9.24

5

金沙江西区段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西 

0.45

0.72

0.63

1.80

6

摩挲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仁和区

2.83

4.83

/

7.66

7

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

仁和区

3.19

3.19

4.25

10.63

8

金沙江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仁和区

2.40

2.40

/

4.80

9

大面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盐边县

1.22

/

/

1.22

10

宝兴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仁和区

0.43

0.86

/

1.29

11

金沙江大龙潭彝族乡平地镇段沿岸土地沙化治理项目

仁和区

1.12

1.42

/

2.54

12

巴关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西 

仁和区

2.21

2.14

2.14

6.49

13

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挂榜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米易县

0.70

1.63

/

2.33

14

橄榄河小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米易县

1.47

2.92

2.92

7.31

15

大水沟流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米易县

0.66

1.00

/

1.66

16

安宁河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米易县

1.50

2.25

3.75

7.50

17

龙肘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米易县

1.64

/

/

1.64

18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三源河永兴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0.88

0.88

1.17

2.93

19

二滩库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盐边县

3.52

3.52

1.76

8.80

20

红果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2.76

3.38

/

6.14

21

乌拉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仁和区

2.48

2.42

2.42

7.32

22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永兴河上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1.71

/

/

1.71

23

新坪河水土流失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盐边县

2.09

2.09

/

4.18

24

西北地区退化草地保护保育项目

盐边县

1.23

/

/

1.23

25

西北地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盐边县

3.49

5.24

/

8.73

26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二滩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盐边县

0.46

0.58

0.11

1.15

27

白坡山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米易县

0.42

0.52

/

0.94

28

二滩森林公园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盐边县

0.79

/

/

0.79

29

二滩库区沿岸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盐边县

2.54

3.81

/

6.35

30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全域

0.20

/

/

0.20

31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提升工程

全域

0.24

0.24

/

0.48

32

智慧林业工程

全域

0.15

0.25

/

0.40

33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全域

0.30

/

/

0.30

34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全域

5.00

8.00

3.00

16.00

 

61.67

60.52

23.39

145.58

 

 

 

 

 

表E.6 资金平衡表

序号

重点工程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投入情况

平衡情况

项目规模

(公顷)

资金来源

投资

(亿元)

1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金沙江干流工业废弃地和矿山地质生态修复项目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1230.00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3.08

平衡

2

金沙江干流沿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8304.53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3.26

平衡

3

岩羊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3929.83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5.48

平衡

4

巴拉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

4553.60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9.24

平衡

5

金沙江西区段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6205.15

地方财政

1.80

平衡

6

摩挲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585.60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7.66

平衡

7

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提升

13133.80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0.63

平衡

8

金沙江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水资源调节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4.80

平衡

9

大面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5027.64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22

平衡

10

金沙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宝兴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5448.65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29

平衡

11

金沙江大龙潭彝族乡平地镇段沿岸土地沙化治理项目

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10856.93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2.54

平衡

12

巴关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0142.43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6.49

平衡

13

安宁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

挂榜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4852.72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2.33

平衡

14

橄榄河小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

4458.09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7.31

平衡

15

大水沟流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514.01

地方财政

1.66

平衡

16

安宁河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水资源调节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7.50

平衡

17

龙肘山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11241.20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64

平衡

18

雅砻江下游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三源河永兴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8882.25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2.93

平衡

19

二滩库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水资源调节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8.80

平衡

20

红果河流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0527.77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6.14

平衡

21

乌拉河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森林质量提升

10367.32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7.32

平衡

22

西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永兴河上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9563.42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71

平衡

23

新坪河水土流失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森林质量提升

26311.70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4.18

平衡

24

西北地区退化草地保护保育项目

退化草地保护修复

5121.06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23

平衡

25

西北地区水资源调节工程项目

水资源调节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8.73

平衡

26

雅砻江下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二滩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质量提升项目

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

23255.83

中央财政

1.15

平衡

27

白坡山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15715.45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0.94

平衡

28

二滩森林公园森林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13831.45

中央财政

0.79

平衡

29

二滩库区沿岸支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7707.41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6.35

平衡

30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水平提升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建设

地方财政

0.20

平衡

31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提升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建设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0.48

平衡

32

智慧林业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建设

地方财政

0.40

平衡

33

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建设

地方财政

0.30

平衡

34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两江一河生态网络建设重点工程

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建设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

16.00

平衡

 

 

 

 

145.58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7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