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新闻动态 > 仁和动态 > 仁和要闻

乡村振兴看仁和丨靓环境兴文化共治理 绘就乡村壮美画卷

来源:这里仁和     发布时间:2021-06-10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仁和区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注重以文化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蜿蜒于栋栋洋房之间,房前屋后鲜花绽放,水清岸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在一处湿地旁,绿树掩映下,有一个十平方左右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该项目采取AO工艺+生物降解+人工湿地工艺,解决了当地68户240人的生活污水问题。

仁和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股股长王茂春:乡村振兴里面的生态振兴主要就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仁和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底,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村已经达到50个,占比78.13%。

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工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让乡村有了靓丽的底色,更吸引了不少外来游客。混撒拉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建起了花卉园、百果园。80后的刘虹辛也决定留在家乡开始创业。

王东/摄

已经开业了一个礼拜,刘虹辛家的烧烤店有不错的生意。她期待着家乡的环境变得更好,游客更多,自己能够扩大经营。

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村民刘虹辛:每天在家门口一打开门就能闻得到花香,环境变得非常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耍,来我们小店光顾一下,但是来了以后也要注意保护环境,爱护花草,不要乱踩乱踏,也不要乱采摘那些花。

王东/摄

打造美丽乡村,留住了田园乡愁。挖掘传承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更是让仁和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每天下午两点半,平地镇中心校里小小的“绣娘”们,拿起针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俚濮彝绣技艺。从刺绣针法、手工技法到颜色搭配,一根根绣针在孩子们手中上下翻飞,秀出了美丽画卷。

平地镇中心校学生陈金玉:我现在绣的是扣花帽,扣花帽是一个具有彝族民族特色的帽子,绣完以后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因为我把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了下去。

杨永/摄

今年4月刚刚开设的俚濮彝族刺绣课只是平地镇中心学校众多民族传统文化课堂之一。将羊皮鼓舞、谈经古乐等当地的“坝坝文化”搬进校园,从小树立孩子们传承保护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培育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

平地镇中心校教务主任张茂丽:通过让孩子们唱起家乡的歌,跳起家乡的舞,奏起家乡的乐,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培养他们坚定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振兴。

“彝风鼓韵”课间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诗和远方”。而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仁和区中坝乡中坝村高坎子组,有一座连接桥的主体工程,即将接近尾声。村民代表们来到现场,讨论桥和路基的连接处需要拓宽多少,才能在草莓上市季节,不造成堵车。

中坝乡中坝村高坎子组村民小组长李昌林:我们老百姓自发组织实施这个事情,体现了老百姓当家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

在中坝村,推进法治、德治和群众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议事规则,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道路交通、沟渠建设、孝老敬亲等事项纳入其中,并按照村规民约,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仁和区中坝乡中坝村党总支书记吴加发:过去还要召开大会,把老百姓讲透,他们才会去做,有些老百姓还会有抵触情绪,现在我只要在微信群里面发消息,在家的老老少少都会出来做这些事情。

刘家成/摄

一座小小的连接桥修建,让群众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

共谋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底气之所在。仁和区将继续突出抓好党建带人、以文化人、环境塑人,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